佛光教科书_佛教的法器是什么?佛教法器简介
笔趣阁 > 佛教的法器是什么?佛教法器简介 > 佛光教科书
字体:      护眼 关灯

佛光教科书

  第一课、佛教的真理
  何谓真理?在古希腊,「真理」是指公开展现在人的理智之前的东西,具有确实、符合事理原则的意思。在中国老子《道德经》中论及,「道」是自然与天命相合的精神境界,称之为「真理」;孔子亦认为符合天、地、人、三纲、五常的伦理,就是真理。一般来说,世人,尤其是哲学家们都把真理看作是生命所追求的目标,到底什么是真理呢?如何达到真理?究竟如何检验真理?……这些问题,不论是各宗教家、哲学家,都有不同的看法。基本上,佛教认为「真理」

  第一课、佛的意义
  佛教信仰的主要内涵在于向「佛陀」学习,此即所谓「学佛」;亦即以佛陀为导师,学习佛陀的慈悲、智慧、威力,及其殊胜功德,达到三觉圆满,万德具足,完成人格,成就佛道。因此,学佛首先应该了解「佛」的意义。「佛」是「佛陀」的简称,来自梵语Buddha的音译。又称浮图、浮陀等,意译为觉者或智者。亦即佛陀是具足自觉、觉他、觉满,如实知见一切法的性相,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大圣者。自觉、觉他、觉满,是「觉」的三个层次。

  第一册、自序
  佛教需要现代化!佛教现代化缺少的东西很多,最重要的是缺少一套完整的《佛教教科书》。一九五七年,菲律宾有佛教主办的社会中学,透过印顺长老要我为他们编写一部佛教教科书,自觉力有未逮,因此辞谢。一九六○年代后,新加坡倡导华文,希望能编印佛教教科书,常觉法师商之于我,有感因缘不具,加以婉拒。环视今日佛教在台湾的发展和普及状况,实在急需一套完整的《佛教教科书》,目前虽然有一套方伦居士编著的初级、中级、高级佛学课本,以及后来许多佛教团体所陆续编印的佛教教科书,也都未能受到佛教界普遍的重视。

  第二课、如来十号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由于应化不同,各有别号,或取因言「弥勒佛」,或取果言「阿弥陀佛」,或取性言「毗卢遮那佛」,取相言「卢舍那佛」,取行言「释迦牟尼佛」,取愿言「阿閦佛」、药师佛,佛佛各异。然而诸佛具足一切智慧、德行,无有差别,诚所谓「佛佛道同」,故有十种尊号,为诸佛的通号,称为「如来十号」或「十种通号」。

  第三课、佛身
  「佛在世时我沉沦,佛灭度后我出生,忏悔此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一般佛弟子常以生不逢佛世,未能亲睹佛陀的身相金容而引为憾事。然而在两千多年前进入涅槃的佛陀,其实只是佛陀的应化之身,佛陀真正的法身如同虚空,横遍十方,竖穷三际,随时随地与众生同在。

  第七课、娑婆世界教主释迦牟尼佛
  教主、教义、教徒,是构成一个宗教的三大要素。我们要想了解一个宗教的内容,以及一个宗教是否为我们人生所需要,我们一定先要了解一个宗教的教主。他的人格、智慧是否值得我们崇拜信奉?我们崇拜信奉了他,他是否真能指示我们解脱人生的烦恼痛苦?这是我们信仰宗教首先需要知道的课题。

  第二课、经藏
  佛陀成道后,说法三百余会,留下无数的身教与言教。佛陀入灭后,弟子们为了避免遗教散佚,同时确立教法,以防日后产生异端,于是经过数次的结集,辑成「三藏十二部经典」流传于世。三藏十二部是佛教经典的总汇,一般称之为「大藏经」或「一切经」。广义言之,佛陀所说一切教法,均称为「经」;狭义而说,则专指十二部经之「契经」,亦即以散文直接记载佛陀的教法,此为三藏圣典之一,一般又分成小乘经、大乘经两种。「经」所阐扬、诠释的教法,称为「经教」,记载经教的书籍,称为「经典」,有了经典的流传,始有正法住世。

  第二十课、烦恼
  「无常迅速,生死事大」,生死是人生的大患,生死流转的根源,就是「烦恼」。烦恼,是指一切能污染、易扰乱有情身心的精神作用。烦恼之所以会造成生死过患,根据《成唯识论》卷八说:「生死相续,由惑业苦。发业润生,烦恼名惑,能感后有诸业名业,业所引生众苦名苦。」众生因为迷惑事理而造作恶因,所种下的业因种子,再经过烦恼恶水的滋润,就会产生负面的巨大力量,招感苦涩的恶果,逼恼众生的身心。如此一来,惑(烦恼)、业(行为)、苦(苦果)辗转相因,循环不息,就形成有情无量劫以来的生死轮回,也

  第四课、佛德
  佛陀是三觉圆满,万德具足的圣者。三觉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万德即:十力、四无所畏、三念住、大悲、十八不共法等。由于佛陀具此异于三乘的殊胜功德,因而受到世人的尊崇,此圆满功德称之为佛德。所谓「十力」,是指佛陀证得法身实相后,具有十种智力,能说法度众,摧伏邪见,成办诸事,自在无碍。十力是:

  第十课、修学佛法的次第
  「法无高下,应机者妙」。佛陀说法,善于观机逗教,应病与药;佛陀敷设八万四千法门,然而「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一切佛法都是疗治众生身心疾病的良药,正如百川汇归大海,原同一味,只因众生根机有利、有钝,因此佛陀不得不开设权实之教,乃至有先后次第之别。例如将佛法分为五乘,即是佛陀针对不同根机众生的需求而依次施设的修行法。第一课、佛教的真理
  何谓真理?在古希腊,「真理」是指公开展现在人的理智之前的东西,具有确实、符合事理原则的意思。在中国老子《道德经》中论及,「道」是自然与天命相合的精神境界,称之为「真理」;孔子亦认为符合天、地、人、三纲、五常的伦理,就是真理。一般来说,世人,尤其是哲学家们都把真理看作是生命所追求的目标,到底什么是真理呢?如何达到真理?究竟如何检验真理?……这些问题,不论是各宗教家、哲学家,都有不同的看法。基本上,佛教认为「真理」

  第一课、佛的意义
  佛教信仰的主要内涵在于向「佛陀」学习,此即所谓「学佛」;亦即以佛陀为导师,学习佛陀的慈悲、智慧、威力,及其殊胜功德,达到三觉圆满,万德具足,完成人格,成就佛道。因此,学佛首先应该了解「佛」的意义。「佛」是「佛陀」的简称,来自梵语Buddha的音译。又称浮图、浮陀等,意译为觉者或智者。亦即佛陀是具足自觉、觉他、觉满,如实知见一切法的性相,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大圣者。自觉、觉他、觉满,是「觉」的三个层次。

  第一册、自序
  佛教需要现代化!佛教现代化缺少的东西很多,最重要的是缺少一套完整的《佛教教科书》。一九五七年,菲律宾有佛教主办的社会中学,透过印顺长老要我为他们编写一部佛教教科书,自觉力有未逮,因此辞谢。一九六○年代后,新加坡倡导华文,希望能编印佛教教科书,常觉法师商之于我,有感因缘不具,加以婉拒。环视今日佛教在台湾的发展和普及状况,实在急需一套完整的《佛教教科书》,目前虽然有一套方伦居士编著的初级、中级、高级佛学课本,以及后来许多佛教团体所陆续编印的佛教教科书,也都未能受到佛教界普遍的重视。

  第二课、如来十号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由于应化不同,各有别号,或取因言「弥勒佛」,或取果言「阿弥陀佛」,或取性言「毗卢遮那佛」,取相言「卢舍那佛」,取行言「释迦牟尼佛」,取愿言「阿閦佛」、药师佛,佛佛各异。然而诸佛具足一切智慧、德行,无有差别,诚所谓「佛佛道同」,故有十种尊号,为诸佛的通号,称为「如来十号」或「十种通号」。

  第三课、佛身
  「佛在世时我沉沦,佛灭度后我出生,忏悔此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一般佛弟子常以生不逢佛世,未能亲睹佛陀的身相金容而引为憾事。然而在两千多年前进入涅槃的佛陀,其实只是佛陀的应化之身,佛陀真正的法身如同虚空,横遍十方,竖穷三际,随时随地与众生同在。

  第七课、娑婆世界教主释迦牟尼佛
  教主、教义、教徒,是构成一个宗教的三大要素。我们要想了解一个宗教的内容,以及一个宗教是否为我们人生所需要,我们一定先要了解一个宗教的教主。他的人格、智慧是否值得我们崇拜信奉?我们崇拜信奉了他,他是否真能指示我们解脱人生的烦恼痛苦?这是我们信仰宗教首先需要知道的课题。

  第二课、经藏
  佛陀成道后,说法三百余会,留下无数的身教与言教。佛陀入灭后,弟子们为了避免遗教散佚,同时确立教法,以防日后产生异端,于是经过数次的结集,辑成「三藏十二部经典」流传于世。三藏十二部是佛教经典的总汇,一般称之为「大藏经」或「一切经」。广义言之,佛陀所说一切教法,均称为「经」;狭义而说,则专指十二部经之「契经」,亦即以散文直接记载佛陀的教法,此为三藏圣典之一,一般又分成小乘经、大乘经两种。「经」所阐扬、诠释的教法,称为「经教」,记载经教的书籍,称为「经典」,有了经典的流传,始有正法住世。

  第二十课、烦恼
  「无常迅速,生死事大」,生死是人生的大患,生死流转的根源,就是「烦恼」。烦恼,是指一切能污染、易扰乱有情身心的精神作用。烦恼之所以会造成生死过患,根据《成唯识论》卷八说:「生死相续,由惑业苦。发业润生,烦恼名惑,能感后有诸业名业,业所引生众苦名苦。」众生因为迷惑事理而造作恶因,所种下的业因种子,再经过烦恼恶水的滋润,就会产生负面的巨大力量,招感苦涩的恶果,逼恼众生的身心。如此一来,惑(烦恼)、业(行为)、苦(苦果)辗转相因,循环不息,就形成有情无量劫以来的生死轮回,也

  第四课、佛德
  佛陀是三觉圆满,万德具足的圣者。三觉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万德即:十力、四无所畏、三念住、大悲、十八不共法等。由于佛陀具此异于三乘的殊胜功德,因而受到世人的尊崇,此圆满功德称之为佛德。所谓「十力」,是指佛陀证得法身实相后,具有十种智力,能说法度众,摧伏邪见,成办诸事,自在无碍。十力是:

  第十课、修学佛法的次第
  「法无高下,应机者妙」。佛陀说法,善于观机逗教,应病与药;佛陀敷设八万四千法门,然而「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一切佛法都是疗治众生身心疾病的良药,正如百川汇归大海,原同一味,只因众生根机有利、有钝,因此佛陀不得不开设权实之教,乃至有先后次第之别。例如将佛法分为五乘,即是佛陀针对不同根机众生的需求而依次施设的修行法。第一课、佛教的真理
  何谓真理?在古希腊,「真理」是指公开展现在人的理智之前的东西,具有确实、符合事理原则的意思。在中国老子《道德经》中论及,「道」是自然与天命相合的精神境界,称之为「真理」;孔子亦认为符合天、地、人、三纲、五常的伦理,就是真理。一般来说,世人,尤其是哲学家们都把真理看作是生命所追求的目标,到底什么是真理呢?如何达到真理?究竟如何检验真理?……这些问题,不论是各宗教家、哲学家,都有不同的看法。基本上,佛教认为「真理」

  第一课、佛的意义
  佛教信仰的主要内涵在于向「佛陀」学习,此即所谓「学佛」;亦即以佛陀为导师,学习佛陀的慈悲、智慧、威力,及其殊胜功德,达到三觉圆满,万德具足,完成人格,成就佛道。因此,学佛首先应该了解「佛」的意义。「佛」是「佛陀」的简称,来自梵语Buddha的音译。又称浮图、浮陀等,意译为觉者或智者。亦即佛陀是具足自觉、觉他、觉满,如实知见一切法的性相,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大圣者。自觉、觉他、觉满,是「觉」的三个层次。

  第一册、自序
  佛教需要现代化!佛教现代化缺少的东西很多,最重要的是缺少一套完整的《佛教教科书》。一九五七年,菲律宾有佛教主办的社会中学,透过印顺长老要我为他们编写一部佛教教科书,自觉力有未逮,因此辞谢。一九六○年代后,新加坡倡导华文,希望能编印佛教教科书,常觉法师商之于我,有感因缘不具,加以婉拒。环视今日佛教在台湾的发展和普及状况,实在急需一套完整的《佛教教科书》,目前虽然有一套方伦居士编著的初级、中级、高级佛学课本,以及后来许多佛教团体所陆续编印的佛教教科书,也都未能受到佛教界普遍的重视。

  第二课、如来十号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由于应化不同,各有别号,或取因言「弥勒佛」,或取果言「阿弥陀佛」,或取性言「毗卢遮那佛」,取相言「卢舍那佛」,取行言「释迦牟尼佛」,取愿言「阿閦佛」、药师佛,佛佛各异。然而诸佛具足一切智慧、德行,无有差别,诚所谓「佛佛道同」,故有十种尊号,为诸佛的通号,称为「如来十号」或「十种通号」。

  第三课、佛身
  「佛在世时我沉沦,佛灭度后我出生,忏悔此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一般佛弟子常以生不逢佛世,未能亲睹佛陀的身相金容而引为憾事。然而在两千多年前进入涅槃的佛陀,其实只是佛陀的应化之身,佛陀真正的法身如同虚空,横遍十方,竖穷三际,随时随地与众生同在。

  第七课、娑婆世界教主释迦牟尼佛
  教主、教义、教徒,是构成一个宗教的三大要素。我们要想了解一个宗教的内容,以及一个宗教是否为我们人生所需要,我们一定先要了解一个宗教的教主。他的人格、智慧是否值得我们崇拜信奉?我们崇拜信奉了他,他是否真能指示我们解脱人生的烦恼痛苦?这是我们信仰宗教首先需要知道的课题。

  第二课、经藏
  佛陀成道后,说法三百余会,留下无数的身教与言教。佛陀入灭后,弟子们为了避免遗教散佚,同时确立教法,以防日后产生异端,于是经过数次的结集,辑成「三藏十二部经典」流传于世。三藏十二部是佛教经典的总汇,一般称之为「大藏经」或「一切经」。广义言之,佛陀所说一切教法,均称为「经」;狭义而说,则专指十二部经之「契经」,亦即以散文直接记载佛陀的教法,此为三藏圣典之一,一般又分成小乘经、大乘经两种。「经」所阐扬、诠释的教法,称为「经教」,记载经教的书籍,称为「经典」,有了经典的流传,始有正法住世。

  第二十课、烦恼
  「无常迅速,生死事大」,生死是人生的大患,生死流转的根源,就是「烦恼」。烦恼,是指一切能污染、易扰乱有情身心的精神作用。烦恼之所以会造成生死过患,根据《成唯识论》卷八说:「生死相续,由惑业苦。发业润生,烦恼名惑,能感后有诸业名业,业所引生众苦名苦。」众生因为迷惑事理而造作恶因,所种下的业因种子,再经过烦恼恶水的滋润,就会产生负面的巨大力量,招感苦涩的恶果,逼恼众生的身心。如此一来,惑(烦恼)、业(行为)、苦(苦果)辗转相因,循环不息,就形成有情无量劫以来的生死轮回,也

  第四课、佛德
  佛陀是三觉圆满,万德具足的圣者。三觉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万德即:十力、四无所畏、三念住、大悲、十八不共法等。由于佛陀具此异于三乘的殊胜功德,因而受到世人的尊崇,此圆满功德称之为佛德。所谓「十力」,是指佛陀证得法身实相后,具有十种智力,能说法度众,摧伏邪见,成办诸事,自在无碍。十力是:

  第十课、修学佛法的次第
  「法无高下,应机者妙」。佛陀说法,善于观机逗教,应病与药;佛陀敷设八万四千法门,然而「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一切佛法都是疗治众生身心疾病的良药,正如百川汇归大海,原同一味,只因众生根机有利、有钝,因此佛陀不得不开设权实之教,乃至有先后次第之别。例如将佛法分为五乘,即是佛陀针对不同根机众生的需求而依次施设的修行法。第一课、佛教的真理
  何谓真理?在古希腊,「真理」是指公开展现在人的理智之前的东西,具有确实、符合事理原则的意思。在中国老子《道德经》中论及,「道」是自然与天命相合的精神境界,称之为「真理」;孔子亦认为符合天、地、人、三纲、五常的伦理,就是真理。一般来说,世人,尤其是哲学家们都把真理看作是生命所追求的目标,到底什么是真理呢?如何达到真理?究竟如何检验真理?……这些问题,不论是各宗教家、哲学家,都有不同的看法。基本上,佛教认为「真理」

  第一课、佛的意义
  佛教信仰的主要内涵在于向「佛陀」学习,此即所谓「学佛」;亦即以佛陀为导师,学习佛陀的慈悲、智慧、威力,及其殊胜功德,达到三觉圆满,万德具足,完成人格,成就佛道。因此,学佛首先应该了解「佛」的意义。「佛」是「佛陀」的简称,来自梵语Buddha的音译。又称浮图、浮陀等,意译为觉者或智者。亦即佛陀是具足自觉、觉他、觉满,如实知见一切法的性相,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大圣者。自觉、觉他、觉满,是「觉」的三个层次。

  第一册、自序
  佛教需要现代化!佛教现代化缺少的东西很多,最重要的是缺少一套完整的《佛教教科书》。一九五七年,菲律宾有佛教主办的社会中学,透过印顺长老要我为他们编写一部佛教教科书,自觉力有未逮,因此辞谢。一九六○年代后,新加坡倡导华文,希望能编印佛教教科书,常觉法师商之于我,有感因缘不具,加以婉拒。环视今日佛教在台湾的发展和普及状况,实在急需一套完整的《佛教教科书》,目前虽然有一套方伦居士编著的初级、中级、高级佛学课本,以及后来许多佛教团体所陆续编印的佛教教科书,也都未能受到佛教界普遍的重视。

  第二课、如来十号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由于应化不同,各有别号,或取因言「弥勒佛」,或取果言「阿弥陀佛」,或取性言「毗卢遮那佛」,取相言「卢舍那佛」,取行言「释迦牟尼佛」,取愿言「阿閦佛」、药师佛,佛佛各异。然而诸佛具足一切智慧、德行,无有差别,诚所谓「佛佛道同」,故有十种尊号,为诸佛的通号,称为「如来十号」或「十种通号」。

  第三课、佛身
  「佛在世时我沉沦,佛灭度后我出生,忏悔此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一般佛弟子常以生不逢佛世,未能亲睹佛陀的身相金容而引为憾事。然而在两千多年前进入涅槃的佛陀,其实只是佛陀的应化之身,佛陀真正的法身如同虚空,横遍十方,竖穷三际,随时随地与众生同在。

  第七课、娑婆世界教主释迦牟尼佛
  教主、教义、教徒,是构成一个宗教的三大要素。我们要想了解一个宗教的内容,以及一个宗教是否为我们人生所需要,我们一定先要了解一个宗教的教主。他的人格、智慧是否值得我们崇拜信奉?我们崇拜信奉了他,他是否真能指示我们解脱人生的烦恼痛苦?这是我们信仰宗教首先需要知道的课题。

  第二课、经藏
  佛陀成道后,说法三百余会,留下无数的身教与言教。佛陀入灭后,弟子们为了避免遗教散佚,同时确立教法,以防日后产生异端,于是经过数次的结集,辑成「三藏十二部经典」流传于世。三藏十二部是佛教经典的总汇,一般称之为「大藏经」或「一切经」。广义言之,佛陀所说一切教法,均称为「经」;狭义而说,则专指十二部经之「契经」,亦即以散文直接记载佛陀的教法,此为三藏圣典之一,一般又分成小乘经、大乘经两种。「经」所阐扬、诠释的教法,称为「经教」,记载经教的书籍,称为「经典」,有了经典的流传,始有正法住世。

  第二十课、烦恼
  「无常迅速,生死事大」,生死是人生的大患,生死流转的根源,就是「烦恼」。烦恼,是指一切能污染、易扰乱有情身心的精神作用。烦恼之所以会造成生死过患,根据《成唯识论》卷八说:「生死相续,由惑业苦。发业润生,烦恼名惑,能感后有诸业名业,业所引生众苦名苦。」众生因为迷惑事理而造作恶因,所种下的业因种子,再经过烦恼恶水的滋润,就会产生负面的巨大力量,招感苦涩的恶果,逼恼众生的身心。如此一来,惑(烦恼)、业(行为)、苦(苦果)辗转相因,循环不息,就形成有情无量劫以来的生死轮回,也

  第四课、佛德
  佛陀是三觉圆满,万德具足的圣者。三觉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万德即:十力、四无所畏、三念住、大悲、十八不共法等。由于佛陀具此异于三乘的殊胜功德,因而受到世人的尊崇,此圆满功德称之为佛德。所谓「十力」,是指佛陀证得法身实相后,具有十种智力,能说法度众,摧伏邪见,成办诸事,自在无碍。十力是:

  第十课、修学佛法的次第
  「法无高下,应机者妙」。佛陀说法,善于观机逗教,应病与药;佛陀敷设八万四千法门,然而「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一切佛法都是疗治众生身心疾病的良药,正如百川汇归大海,原同一味,只因众生根机有利、有钝,因此佛陀不得不开设权实之教,乃至有先后次第之别。例如将佛法分为五乘,即是佛陀针对不同根机众生的需求而依次施设的修行法。第一课、佛教的真理
  何谓真理?在古希腊,「真理」是指公开展现在人的理智之前的东西,具有确实、符合事理原则的意思。在中国老子《道德经》中论及,「道」是自然与天命相合的精神境界,称之为「真理」;孔子亦认为符合天、地、人、三纲、五常的伦理,就是真理。一般来说,世人,尤其是哲学家们都把真理看作是生命所追求的目标,到底什么是真理呢?如何达到真理?究竟如何检验真理?……这些问题,不论是各宗教家、哲学家,都有不同的看法。基本上,佛教认为「真理」

  第一课、佛的意义
  佛教信仰的主要内涵在于向「佛陀」学习,此即所谓「学佛」;亦即以佛陀为导师,学习佛陀的慈悲、智慧、威力,及其殊胜功德,达到三觉圆满,万德具足,完成人格,成就佛道。因此,学佛首先应该了解「佛」的意义。「佛」是「佛陀」的简称,来自梵语Buddha的音译。又称浮图、浮陀等,意译为觉者或智者。亦即佛陀是具足自觉、觉他、觉满,如实知见一切法的性相,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大圣者。自觉、觉他、觉满,是「觉」的三个层次。

  第一册、自序
  佛教需要现代化!佛教现代化缺少的东西很多,最重要的是缺少一套完整的《佛教教科书》。一九五七年,菲律宾有佛教主办的社会中学,透过印顺长老要我为他们编写一部佛教教科书,自觉力有未逮,因此辞谢。一九六○年代后,新加坡倡导华文,希望能编印佛教教科书,常觉法师商之于我,有感因缘不具,加以婉拒。环视今日佛教在台湾的发展和普及状况,实在急需一套完整的《佛教教科书》,目前虽然有一套方伦居士编著的初级、中级、高级佛学课本,以及后来许多佛教团体所陆续编印的佛教教科书,也都未能受到佛教界普遍的重视。

  第二课、如来十号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由于应化不同,各有别号,或取因言「弥勒佛」,或取果言「阿弥陀佛」,或取性言「毗卢遮那佛」,取相言「卢舍那佛」,取行言「释迦牟尼佛」,取愿言「阿閦佛」、药师佛,佛佛各异。然而诸佛具足一切智慧、德行,无有差别,诚所谓「佛佛道同」,故有十种尊号,为诸佛的通号,称为「如来十号」或「十种通号」。

  第三课、佛身
  「佛在世时我沉沦,佛灭度后我出生,忏悔此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一般佛弟子常以生不逢佛世,未能亲睹佛陀的身相金容而引为憾事。然而在两千多年前进入涅槃的佛陀,其实只是佛陀的应化之身,佛陀真正的法身如同虚空,横遍十方,竖穷三际,随时随地与众生同在。

  第七课、娑婆世界教主释迦牟尼佛
  教主、教义、教徒,是构成一个宗教的三大要素。我们要想了解一个宗教的内容,以及一个宗教是否为我们人生所需要,我们一定先要了解一个宗教的教主。他的人格、智慧是否值得我们崇拜信奉?我们崇拜信奉了他,他是否真能指示我们解脱人生的烦恼痛苦?这是我们信仰宗教首先需要知道的课题。

  第二课、经藏
  佛陀成道后,说法三百余会,留下无数的身教与言教。佛陀入灭后,弟子们为了避免遗教散佚,同时确立教法,以防日后产生异端,于是经过数次的结集,辑成「三藏十二部经典」流传于世。三藏十二部是佛教经典的总汇,一般称之为「大藏经」或「一切经」。广义言之,佛陀所说一切教法,均称为「经」;狭义而说,则专指十二部经之「契经」,亦即以散文直接记载佛陀的教法,此为三藏圣典之一,一般又分成小乘经、大乘经两种。「经」所阐扬、诠释的教法,称为「经教」,记载经教的书籍,称为「经典」,有了经典的流传,始有正法住世。

  第二十课、烦恼
  「无常迅速,生死事大」,生死是人生的大患,生死流转的根源,就是「烦恼」。烦恼,是指一切能污染、易扰乱有情身心的精神作用。烦恼之所以会造成生死过患,根据《成唯识论》卷八说:「生死相续,由惑业苦。发业润生,烦恼名惑,能感后有诸业名业,业所引生众苦名苦。」众生因为迷惑事理而造作恶因,所种下的业因种子,再经过烦恼恶水的滋润,就会产生负面的巨大力量,招感苦涩的恶果,逼恼众生的身心。如此一来,惑(烦恼)、业(行为)、苦(苦果)辗转相因,循环不息,就形成有情无量劫以来的生死轮回,也

  第四课、佛德
  佛陀是三觉圆满,万德具足的圣者。三觉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万德即:十力、四无所畏、三念住、大悲、十八不共法等。由于佛陀具此异于三乘的殊胜功德,因而受到世人的尊崇,此圆满功德称之为佛德。所谓「十力」,是指佛陀证得法身实相后,具有十种智力,能说法度众,摧伏邪见,成办诸事,自在无碍。十力是:

  第十课、修学佛法的次第
  「法无高下,应机者妙」。佛陀说法,善于观机逗教,应病与药;佛陀敷设八万四千法门,然而「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一切佛法都是疗治众生身心疾病的良药,正如百川汇归大海,原同一味,只因众生根机有利、有钝,因此佛陀不得不开设权实之教,乃至有先后次第之别。例如将佛法分为五乘,即是佛陀针对不同根机众生的需求而依次施设的修行法。第一课、佛教的真理
  何谓真理?在古希腊,「真理」是指公开展现在人的理智之前的东西,具有确实、符合事理原则的意思。在中国老子《道德经》中论及,「道」是自然与天命相合的精神境界,称之为「真理」;孔子亦认为符合天、地、人、三纲、五常的伦理,就是真理。一般来说,世人,尤其是哲学家们都把真理看作是生命所追求的目标,到底什么是真理呢?如何达到真理?究竟如何检验真理?……这些问题,不论是各宗教家、哲学家,都有不同的看法。基本上,佛教认为「真理」

  第一课、佛的意义
  佛教信仰的主要内涵在于向「佛陀」学习,此即所谓「学佛」;亦即以佛陀为导师,学习佛陀的慈悲、智慧、威力,及其殊胜功德,达到三觉圆满,万德具足,完成人格,成就佛道。因此,学佛首先应该了解「佛」的意义。「佛」是「佛陀」的简称,来自梵语Buddha的音译。又称浮图、浮陀等,意译为觉者或智者。亦即佛陀是具足自觉、觉他、觉满,如实知见一切法的性相,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大圣者。自觉、觉他、觉满,是「觉」的三个层次。

  第一册、自序
  佛教需要现代化!佛教现代化缺少的东西很多,最重要的是缺少一套完整的《佛教教科书》。一九五七年,菲律宾有佛教主办的社会中学,透过印顺长老要我为他们编写一部佛教教科书,自觉力有未逮,因此辞谢。一九六○年代后,新加坡倡导华文,希望能编印佛教教科书,常觉法师商之于我,有感因缘不具,加以婉拒。环视今日佛教在台湾的发展和普及状况,实在急需一套完整的《佛教教科书》,目前虽然有一套方伦居士编著的初级、中级、高级佛学课本,以及后来许多佛教团体所陆续编印的佛教教科书,也都未能受到佛教界普遍的重视。

  第二课、如来十号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由于应化不同,各有别号,或取因言「弥勒佛」,或取果言「阿弥陀佛」,或取性言「毗卢遮那佛」,取相言「卢舍那佛」,取行言「释迦牟尼佛」,取愿言「阿閦佛」、药师佛,佛佛各异。然而诸佛具足一切智慧、德行,无有差别,诚所谓「佛佛道同」,故有十种尊号,为诸佛的通号,称为「如来十号」或「十种通号」。

  第三课、佛身
  「佛在世时我沉沦,佛灭度后我出生,忏悔此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一般佛弟子常以生不逢佛世,未能亲睹佛陀的身相金容而引为憾事。然而在两千多年前进入涅槃的佛陀,其实只是佛陀的应化之身,佛陀真正的法身如同虚空,横遍十方,竖穷三际,随时随地与众生同在。

  第七课、娑婆世界教主释迦牟尼佛
  教主、教义、教徒,是构成一个宗教的三大要素。我们要想了解一个宗教的内容,以及一个宗教是否为我们人生所需要,我们一定先要了解一个宗教的教主。他的人格、智慧是否值得我们崇拜信奉?我们崇拜信奉了他,他是否真能指示我们解脱人生的烦恼痛苦?这是我们信仰宗教首先需要知道的课题。

  第二课、经藏
  佛陀成道后,说法三百余会,留下无数的身教与言教。佛陀入灭后,弟子们为了避免遗教散佚,同时确立教法,以防日后产生异端,于是经过数次的结集,辑成「三藏十二部经典」流传于世。三藏十二部是佛教经典的总汇,一般称之为「大藏经」或「一切经」。广义言之,佛陀所说一切教法,均称为「经」;狭义而说,则专指十二部经之「契经」,亦即以散文直接记载佛陀的教法,此为三藏圣典之一,一般又分成小乘经、大乘经两种。「经」所阐扬、诠释的教法,称为「经教」,记载经教的书籍,称为「经典」,有了经典的流传,始有正法住世。

  第二十课、烦恼
  「无常迅速,生死事大」,生死是人生的大患,生死流转的根源,就是「烦恼」。烦恼,是指一切能污染、易扰乱有情身心的精神作用。烦恼之所以会造成生死过患,根据《成唯识论》卷八说:「生死相续,由惑业苦。发业润生,烦恼名惑,能感后有诸业名业,业所引生众苦名苦。」众生因为迷惑事理而造作恶因,所种下的业因种子,再经过烦恼恶水的滋润,就会产生负面的巨大力量,招感苦涩的恶果,逼恼众生的身心。如此一来,惑(烦恼)、业(行为)、苦(苦果)辗转相因,循环不息,就形成有情无量劫以来的生死轮回,也

  第四课、佛德
  佛陀是三觉圆满,万德具足的圣者。三觉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万德即:十力、四无所畏、三念住、大悲、十八不共法等。由于佛陀具此异于三乘的殊胜功德,因而受到世人的尊崇,此圆满功德称之为佛德。所谓「十力」,是指佛陀证得法身实相后,具有十种智力,能说法度众,摧伏邪见,成办诸事,自在无碍。十力是:

  第十课、修学佛法的次第
  「法无高下,应机者妙」。佛陀说法,善于观机逗教,应病与药;佛陀敷设八万四千法门,然而「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一切佛法都是疗治众生身心疾病的良药,正如百川汇归大海,原同一味,只因众生根机有利、有钝,因此佛陀不得不开设权实之教,乃至有先后次第之别。例如将佛法分为五乘,即是佛陀针对不同根机众生的需求而依次施设的修行法。第一课、佛教的真理
  何谓真理?在古希腊,「真理」是指公开展现在人的理智之前的东西,具有确实、符合事理原则的意思。在中国老子《道德经》中论及,「道」是自然与天命相合的精神境界,称之为「真理」;孔子亦认为符合天、地、人、三纲、五常的伦理,就是真理。一般来说,世人,尤其是哲学家们都把真理看作是生命所追求的目标,到底什么是真理呢?如何达到真理?究竟如何检验真理?……这些问题,不论是各宗教家、哲学家,都有不同的看法。基本上,佛教认为「真理」

  第一课、佛的意义
  佛教信仰的主要内涵在于向「佛陀」学习,此即所谓「学佛」;亦即以佛陀为导师,学习佛陀的慈悲、智慧、威力,及其殊胜功德,达到三觉圆满,万德具足,完成人格,成就佛道。因此,学佛首先应该了解「佛」的意义。「佛」是「佛陀」的简称,来自梵语Buddha的音译。又称浮图、浮陀等,意译为觉者或智者。亦即佛陀是具足自觉、觉他、觉满,如实知见一切法的性相,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大圣者。自觉、觉他、觉满,是「觉」的三个层次。

  第一册、自序
  佛教需要现代化!佛教现代化缺少的东西很多,最重要的是缺少一套完整的《佛教教科书》。一九五七年,菲律宾有佛教主办的社会中学,透过印顺长老要我为他们编写一部佛教教科书,自觉力有未逮,因此辞谢。一九六○年代后,新加坡倡导华文,希望能编印佛教教科书,常觉法师商之于我,有感因缘不具,加以婉拒。环视今日佛教在台湾的发展和普及状况,实在急需一套完整的《佛教教科书》,目前虽然有一套方伦居士编著的初级、中级、高级佛学课本,以及后来许多佛教团体所陆续编印的佛教教科书,也都未能受到佛教界普遍的重视。

  第二课、如来十号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由于应化不同,各有别号,或取因言「弥勒佛」,或取果言「阿弥陀佛」,或取性言「毗卢遮那佛」,取相言「卢舍那佛」,取行言「释迦牟尼佛」,取愿言「阿閦佛」、药师佛,佛佛各异。然而诸佛具足一切智慧、德行,无有差别,诚所谓「佛佛道同」,故有十种尊号,为诸佛的通号,称为「如来十号」或「十种通号」。

  第三课、佛身
  「佛在世时我沉沦,佛灭度后我出生,忏悔此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一般佛弟子常以生不逢佛世,未能亲睹佛陀的身相金容而引为憾事。然而在两千多年前进入涅槃的佛陀,其实只是佛陀的应化之身,佛陀真正的法身如同虚空,横遍十方,竖穷三际,随时随地与众生同在。

  第七课、娑婆世界教主释迦牟尼佛
  教主、教义、教徒,是构成一个宗教的三大要素。我们要想了解一个宗教的内容,以及一个宗教是否为我们人生所需要,我们一定先要了解一个宗教的教主。他的人格、智慧是否值得我们崇拜信奉?我们崇拜信奉了他,他是否真能指示我们解脱人生的烦恼痛苦?这是我们信仰宗教首先需要知道的课题。

  第二课、经藏
  佛陀成道后,说法三百余会,留下无数的身教与言教。佛陀入灭后,弟子们为了避免遗教散佚,同时确立教法,以防日后产生异端,于是经过数次的结集,辑成「三藏十二部经典」流传于世。三藏十二部是佛教经典的总汇,一般称之为「大藏经」或「一切经」。广义言之,佛陀所说一切教法,均称为「经」;狭义而说,则专指十二部经之「契经」,亦即以散文直接记载佛陀的教法,此为三藏圣典之一,一般又分成小乘经、大乘经两种。「经」所阐扬、诠释的教法,称为「经教」,记载经教的书籍,称为「经典」,有了经典的流传,始有正法住世。

  第二十课、烦恼
  「无常迅速,生死事大」,生死是人生的大患,生死流转的根源,就是「烦恼」。烦恼,是指一切能污染、易扰乱有情身心的精神作用。烦恼之所以会造成生死过患,根据《成唯识论》卷八说:「生死相续,由惑业苦。发业润生,烦恼名惑,能感后有诸业名业,业所引生众苦名苦。」众生因为迷惑事理而造作恶因,所种下的业因种子,再经过烦恼恶水的滋润,就会产生负面的巨大力量,招感苦涩的恶果,逼恼众生的身心。如此一来,惑(烦恼)、业(行为)、苦(苦果)辗转相因,循环不息,就形成有情无量劫以来的生死轮回,也

  第四课、佛德
  佛陀是三觉圆满,万德具足的圣者。三觉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万德即:十力、四无所畏、三念住、大悲、十八不共法等。由于佛陀具此异于三乘的殊胜功德,因而受到世人的尊崇,此圆满功德称之为佛德。所谓「十力」,是指佛陀证得法身实相后,具有十种智力,能说法度众,摧伏邪见,成办诸事,自在无碍。十力是:

  第十课、修学佛法的次第
  「法无高下,应机者妙」。佛陀说法,善于观机逗教,应病与药;佛陀敷设八万四千法门,然而「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一切佛法都是疗治众生身心疾病的良药,正如百川汇归大海,原同一味,只因众生根机有利、有钝,因此佛陀不得不开设权实之教,乃至有先后次第之别。例如将佛法分为五乘,即是佛陀针对不同根机众生的需求而依次施设的修行法。第一课、佛教的真理
  何谓真理?在古希腊,「真理」是指公开展现在人的理智之前的东西,具有确实、符合事理原则的意思。在中国老子《道德经》中论及,「道」是自然与天命相合的精神境界,称之为「真理」;孔子亦认为符合天、地、人、三纲、五常的伦理,就是真理。一般来说,世人,尤其是哲学家们都把真理看作是生命所追求的目标,到底什么是真理呢?如何达到真理?究竟如何检验真理?……这些问题,不论是各宗教家、哲学家,都有不同的看法。基本上,佛教认为「真理」

  第一课、佛的意义
  佛教信仰的主要内涵在于向「佛陀」学习,此即所谓「学佛」;亦即以佛陀为导师,学习佛陀的慈悲、智慧、威力,及其殊胜功德,达到三觉圆满,万德具足,完成人格,成就佛道。因此,学佛首先应该了解「佛」的意义。「佛」是「佛陀」的简称,来自梵语Buddha的音译。又称浮图、浮陀等,意译为觉者或智者。亦即佛陀是具足自觉、觉他、觉满,如实知见一切法的性相,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大圣者。自觉、觉他、觉满,是「觉」的三个层次。

  第一册、自序
  佛教需要现代化!佛教现代化缺少的东西很多,最重要的是缺少一套完整的《佛教教科书》。一九五七年,菲律宾有佛教主办的社会中学,透过印顺长老要我为他们编写一部佛教教科书,自觉力有未逮,因此辞谢。一九六○年代后,新加坡倡导华文,希望能编印佛教教科书,常觉法师商之于我,有感因缘不具,加以婉拒。环视今日佛教在台湾的发展和普及状况,实在急需一套完整的《佛教教科书》,目前虽然有一套方伦居士编著的初级、中级、高级佛学课本,以及后来许多佛教团体所陆续编印的佛教教科书,也都未能受到佛教界普遍的重视。

  第二课、如来十号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由于应化不同,各有别号,或取因言「弥勒佛」,或取果言「阿弥陀佛」,或取性言「毗卢遮那佛」,取相言「卢舍那佛」,取行言「释迦牟尼佛」,取愿言「阿閦佛」、药师佛,佛佛各异。然而诸佛具足一切智慧、德行,无有差别,诚所谓「佛佛道同」,故有十种尊号,为诸佛的通号,称为「如来十号」或「十种通号」。

  第三课、佛身
  「佛在世时我沉沦,佛灭度后我出生,忏悔此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一般佛弟子常以生不逢佛世,未能亲睹佛陀的身相金容而引为憾事。然而在两千多年前进入涅槃的佛陀,其实只是佛陀的应化之身,佛陀真正的法身如同虚空,横遍十方,竖穷三际,随时随地与众生同在。

  第七课、娑婆世界教主释迦牟尼佛
  教主、教义、教徒,是构成一个宗教的三大要素。我们要想了解一个宗教的内容,以及一个宗教是否为我们人生所需要,我们一定先要了解一个宗教的教主。他的人格、智慧是否值得我们崇拜信奉?我们崇拜信奉了他,他是否真能指示我们解脱人生的烦恼痛苦?这是我们信仰宗教首先需要知道的课题。

  第二课、经藏
  佛陀成道后,说法三百余会,留下无数的身教与言教。佛陀入灭后,弟子们为了避免遗教散佚,同时确立教法,以防日后产生异端,于是经过数次的结集,辑成「三藏十二部经典」流传于世。三藏十二部是佛教经典的总汇,一般称之为「大藏经」或「一切经」。广义言之,佛陀所说一切教法,均称为「经」;狭义而说,则专指十二部经之「契经」,亦即以散文直接记载佛陀的教法,此为三藏圣典之一,一般又分成小乘经、大乘经两种。「经」所阐扬、诠释的教法,称为「经教」,记载经教的书籍,称为「经典」,有了经典的流传,始有正法住世。

  第二十课、烦恼
  「无常迅速,生死事大」,生死是人生的大患,生死流转的根源,就是「烦恼」。烦恼,是指一切能污染、易扰乱有情身心的精神作用。烦恼之所以会造成生死过患,根据《成唯识论》卷八说:「生死相续,由惑业苦。发业润生,烦恼名惑,能感后有诸业名业,业所引生众苦名苦。」众生因为迷惑事理而造作恶因,所种下的业因种子,再经过烦恼恶水的滋润,就会产生负面的巨大力量,招感苦涩的恶果,逼恼众生的身心。如此一来,惑(烦恼)、业(行为)、苦(苦果)辗转相因,循环不息,就形成有情无量劫以来的生死轮回,也

  第四课、佛德
  佛陀是三觉圆满,万德具足的圣者。三觉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万德即:十力、四无所畏、三念住、大悲、十八不共法等。由于佛陀具此异于三乘的殊胜功德,因而受到世人的尊崇,此圆满功德称之为佛德。所谓「十力」,是指佛陀证得法身实相后,具有十种智力,能说法度众,摧伏邪见,成办诸事,自在无碍。十力是:

  第十课、修学佛法的次第
  「法无高下,应机者妙」。佛陀说法,善于观机逗教,应病与药;佛陀敷设八万四千法门,然而「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一切佛法都是疗治众生身心疾病的良药,正如百川汇归大海,原同一味,只因众生根机有利、有钝,因此佛陀不得不开设权实之教,乃至有先后次第之别。例如将佛法分为五乘,即是佛陀针对不同根机众生的需求而依次施设的修行法。第一课、佛教的真理
  何谓真理?在古希腊,「真理」是指公开展现在人的理智之前的东西,具有确实、符合事理原则的意思。在中国老子《道德经》中论及,「道」是自然与天命相合的精神境界,称之为「真理」;孔子亦认为符合天、地、人、三纲、五常的伦理,就是真理。一般来说,世人,尤其是哲学家们都把真理看作是生命所追求的目标,到底什么是真理呢?如何达到真理?究竟如何检验真理?……这些问题,不论是各宗教家、哲学家,都有不同的看法。基本上,佛教认为「真理」

  第一课、佛的意义
  佛教信仰的主要内涵在于向「佛陀」学习,此即所谓「学佛」;亦即以佛陀为导师,学习佛陀的慈悲、智慧、威力,及其殊胜功德,达到三觉圆满,万德具足,完成人格,成就佛道。因此,学佛首先应该了解「佛」的意义。「佛」是「佛陀」的简称,来自梵语Buddha的音译。又称浮图、浮陀等,意译为觉者或智者。亦即佛陀是具足自觉、觉他、觉满,如实知见一切法的性相,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大圣者。自觉、觉他、觉满,是「觉」的三个层次。

  第一册、自序
  佛教需要现代化!佛教现代化缺少的东西很多,最重要的是缺少一套完整的《佛教教科书》。一九五七年,菲律宾有佛教主办的社会中学,透过印顺长老要我为他们编写一部佛教教科书,自觉力有未逮,因此辞谢。一九六○年代后,新加坡倡导华文,希望能编印佛教教科书,常觉法师商之于我,有感因缘不具,加以婉拒。环视今日佛教在台湾的发展和普及状况,实在急需一套完整的《佛教教科书》,目前虽然有一套方伦居士编著的初级、中级、高级佛学课本,以及后来许多佛教团体所陆续编印的佛教教科书,也都未能受到佛教界普遍的重视。

  第二课、如来十号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由于应化不同,各有别号,或取因言「弥勒佛」,或取果言「阿弥陀佛」,或取性言「毗卢遮那佛」,取相言「卢舍那佛」,取行言「释迦牟尼佛」,取愿言「阿閦佛」、药师佛,佛佛各异。然而诸佛具足一切智慧、德行,无有差别,诚所谓「佛佛道同」,故有十种尊号,为诸佛的通号,称为「如来十号」或「十种通号」。

  第三课、佛身
  「佛在世时我沉沦,佛灭度后我出生,忏悔此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一般佛弟子常以生不逢佛世,未能亲睹佛陀的身相金容而引为憾事。然而在两千多年前进入涅槃的佛陀,其实只是佛陀的应化之身,佛陀真正的法身如同虚空,横遍十方,竖穷三际,随时随地与众生同在。

  第七课、娑婆世界教主释迦牟尼佛
  教主、教义、教徒,是构成一个宗教的三大要素。我们要想了解一个宗教的内容,以及一个宗教是否为我们人生所需要,我们一定先要了解一个宗教的教主。他的人格、智慧是否值得我们崇拜信奉?我们崇拜信奉了他,他是否真能指示我们解脱人生的烦恼痛苦?这是我们信仰宗教首先需要知道的课题。

  第二课、经藏
  佛陀成道后,说法三百余会,留下无数的身教与言教。佛陀入灭后,弟子们为了避免遗教散佚,同时确立教法,以防日后产生异端,于是经过数次的结集,辑成「三藏十二部经典」流传于世。三藏十二部是佛教经典的总汇,一般称之为「大藏经」或「一切经」。广义言之,佛陀所说一切教法,均称为「经」;狭义而说,则专指十二部经之「契经」,亦即以散文直接记载佛陀的教法,此为三藏圣典之一,一般又分成小乘经、大乘经两种。「经」所阐扬、诠释的教法,称为「经教」,记载经教的书籍,称为「经典」,有了经典的流传,始有正法住世。

  第二十课、烦恼
  「无常迅速,生死事大」,生死是人生的大患,生死流转的根源,就是「烦恼」。烦恼,是指一切能污染、易扰乱有情身心的精神作用。烦恼之所以会造成生死过患,根据《成唯识论》卷八说:「生死相续,由惑业苦。发业润生,烦恼名惑,能感后有诸业名业,业所引生众苦名苦。」众生因为迷惑事理而造作恶因,所种下的业因种子,再经过烦恼恶水的滋润,就会产生负面的巨大力量,招感苦涩的恶果,逼恼众生的身心。如此一来,惑(烦恼)、业(行为)、苦(苦果)辗转相因,循环不息,就形成有情无量劫以来的生死轮回,也

  第四课、佛德
  佛陀是三觉圆满,万德具足的圣者。三觉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万德即:十力、四无所畏、三念住、大悲、十八不共法等。由于佛陀具此异于三乘的殊胜功德,因而受到世人的尊崇,此圆满功德称之为佛德。所谓「十力」,是指佛陀证得法身实相后,具有十种智力,能说法度众,摧伏邪见,成办诸事,自在无碍。十力是:

  第十课、修学佛法的次第
  「法无高下,应机者妙」。佛陀说法,善于观机逗教,应病与药;佛陀敷设八万四千法门,然而「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一切佛法都是疗治众生身心疾病的良药,正如百川汇归大海,原同一味,只因众生根机有利、有钝,因此佛陀不得不开设权实之教,乃至有先后次第之别。例如将佛法分为五乘,即是佛陀针对不同根机众生的需求而依次施设的修行法。第一课、佛教的真理
  何谓真理?在古希腊,「真理」是指公开展现在人的理智之前的东西,具有确实、符合事理原则的意思。在中国老子《道德经》中论及,「道」是自然与天命相合的精神境界,称之为「真理」;孔子亦认为符合天、地、人、三纲、五常的伦理,就是真理。一般来说,世人,尤其是哲学家们都把真理看作是生命所追求的目标,到底什么是真理呢?如何达到真理?究竟如何检验真理?……这些问题,不论是各宗教家、哲学家,都有不同的看法。基本上,佛教认为「真理」

  第一课、佛的意义
  佛教信仰的主要内涵在于向「佛陀」学习,此即所谓「学佛」;亦即以佛陀为导师,学习佛陀的慈悲、智慧、威力,及其殊胜功德,达到三觉圆满,万德具足,完成人格,成就佛道。因此,学佛首先应该了解「佛」的意义。「佛」是「佛陀」的简称,来自梵语Buddha的音译。又称浮图、浮陀等,意译为觉者或智者。亦即佛陀是具足自觉、觉他、觉满,如实知见一切法的性相,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大圣者。自觉、觉他、觉满,是「觉」的三个层次。

  第一册、自序
  佛教需要现代化!佛教现代化缺少的东西很多,最重要的是缺少一套完整的《佛教教科书》。一九五七年,菲律宾有佛教主办的社会中学,透过印顺长老要我为他们编写一部佛教教科书,自觉力有未逮,因此辞谢。一九六○年代后,新加坡倡导华文,希望能编印佛教教科书,常觉法师商之于我,有感因缘不具,加以婉拒。环视今日佛教在台湾的发展和普及状况,实在急需一套完整的《佛教教科书》,目前虽然有一套方伦居士编著的初级、中级、高级佛学课本,以及后来许多佛教团体所陆续编印的佛教教科书,也都未能受到佛教界普遍的重视。

  第二课、如来十号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由于应化不同,各有别号,或取因言「弥勒佛」,或取果言「阿弥陀佛」,或取性言「毗卢遮那佛」,取相言「卢舍那佛」,取行言「释迦牟尼佛」,取愿言「阿閦佛」、药师佛,佛佛各异。然而诸佛具足一切智慧、德行,无有差别,诚所谓「佛佛道同」,故有十种尊号,为诸佛的通号,称为「如来十号」或「十种通号」。

  第三课、佛身
  「佛在世时我沉沦,佛灭度后我出生,忏悔此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一般佛弟子常以生不逢佛世,未能亲睹佛陀的身相金容而引为憾事。然而在两千多年前进入涅槃的佛陀,其实只是佛陀的应化之身,佛陀真正的法身如同虚空,横遍十方,竖穷三际,随时随地与众生同在。

  第七课、娑婆世界教主释迦牟尼佛
  教主、教义、教徒,是构成一个宗教的三大要素。我们要想了解一个宗教的内容,以及一个宗教是否为我们人生所需要,我们一定先要了解一个宗教的教主。他的人格、智慧是否值得我们崇拜信奉?我们崇拜信奉了他,他是否真能指示我们解脱人生的烦恼痛苦?这是我们信仰宗教首先需要知道的课题。

  第二课、经藏
  佛陀成道后,说法三百余会,留下无数的身教与言教。佛陀入灭后,弟子们为了避免遗教散佚,同时确立教法,以防日后产生异端,于是经过数次的结集,辑成「三藏十二部经典」流传于世。三藏十二部是佛教经典的总汇,一般称之为「大藏经」或「一切经」。广义言之,佛陀所说一切教法,均称为「经」;狭义而说,则专指十二部经之「契经」,亦即以散文直接记载佛陀的教法,此为三藏圣典之一,一般又分成小乘经、大乘经两种。「经」所阐扬、诠释的教法,称为「经教」,记载经教的书籍,称为「经典」,有了经典的流传,始有正法住世。

  第二十课、烦恼
  「无常迅速,生死事大」,生死是人生的大患,生死流转的根源,就是「烦恼」。烦恼,是指一切能污染、易扰乱有情身心的精神作用。烦恼之所以会造成生死过患,根据《成唯识论》卷八说:「生死相续,由惑业苦。发业润生,烦恼名惑,能感后有诸业名业,业所引生众苦名苦。」众生因为迷惑事理而造作恶因,所种下的业因种子,再经过烦恼恶水的滋润,就会产生负面的巨大力量,招感苦涩的恶果,逼恼众生的身心。如此一来,惑(烦恼)、业(行为)、苦(苦果)辗转相因,循环不息,就形成有情无量劫以来的生死轮回,也

  第四课、佛德
  佛陀是三觉圆满,万德具足的圣者。三觉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万德即:十力、四无所畏、三念住、大悲、十八不共法等。由于佛陀具此异于三乘的殊胜功德,因而受到世人的尊崇,此圆满功德称之为佛德。所谓「十力」,是指佛陀证得法身实相后,具有十种智力,能说法度众,摧伏邪见,成办诸事,自在无碍。十力是:

  第十课、修学佛法的次第
  「法无高下,应机者妙」。佛陀说法,善于观机逗教,应病与药;佛陀敷设八万四千法门,然而「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一切佛法都是疗治众生身心疾病的良药,正如百川汇归大海,原同一味,只因众生根机有利、有钝,因此佛陀不得不开设权实之教,乃至有先后次第之别。例如将佛法分为五乘,即是佛陀针对不同根机众生的需求而依次施设的修行法。第一课、佛教的真理
  何谓真理?在古希腊,「真理」是指公开展现在人的理智之前的东西,具有确实、符合事理原则的意思。在中国老子《道德经》中论及,「道」是自然与天命相合的精神境界,称之为「真理」;孔子亦认为符合天、地、人、三纲、五常的伦理,就是真理。一般来说,世人,尤其是哲学家们都把真理看作是生命所追求的目标,到底什么是真理呢?如何达到真理?究竟如何检验真理?……这些问题,不论是各宗教家、哲学家,都有不同的看法。基本上,佛教认为「真理」

  第一课、佛的意义
  佛教信仰的主要内涵在于向「佛陀」学习,此即所谓「学佛」;亦即以佛陀为导师,学习佛陀的慈悲、智慧、威力,及其殊胜功德,达到三觉圆满,万德具足,完成人格,成就佛道。因此,学佛首先应该了解「佛」的意义。「佛」是「佛陀」的简称,来自梵语Buddha的音译。又称浮图、浮陀等,意译为觉者或智者。亦即佛陀是具足自觉、觉他、觉满,如实知见一切法的性相,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大圣者。自觉、觉他、觉满,是「觉」的三个层次。

  第一册、自序
  佛教需要现代化!佛教现代化缺少的东西很多,最重要的是缺少一套完整的《佛教教科书》。一九五七年,菲律宾有佛教主办的社会中学,透过印顺长老要我为他们编写一部佛教教科书,自觉力有未逮,因此辞谢。一九六○年代后,新加坡倡导华文,希望能编印佛教教科书,常觉法师商之于我,有感因缘不具,加以婉拒。环视今日佛教在台湾的发展和普及状况,实在急需一套完整的《佛教教科书》,目前虽然有一套方伦居士编著的初级、中级、高级佛学课本,以及后来许多佛教团体所陆续编印的佛教教科书,也都未能受到佛教界普遍的重视。

  第二课、如来十号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由于应化不同,各有别号,或取因言「弥勒佛」,或取果言「阿弥陀佛」,或取性言「毗卢遮那佛」,取相言「卢舍那佛」,取行言「释迦牟尼佛」,取愿言「阿閦佛」、药师佛,佛佛各异。然而诸佛具足一切智慧、德行,无有差别,诚所谓「佛佛道同」,故有十种尊号,为诸佛的通号,称为「如来十号」或「十种通号」。

  第三课、佛身
  「佛在世时我沉沦,佛灭度后我出生,忏悔此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一般佛弟子常以生不逢佛世,未能亲睹佛陀的身相金容而引为憾事。然而在两千多年前进入涅槃的佛陀,其实只是佛陀的应化之身,佛陀真正的法身如同虚空,横遍十方,竖穷三际,随时随地与众生同在。

  第七课、娑婆世界教主释迦牟尼佛
  教主、教义、教徒,是构成一个宗教的三大要素。我们要想了解一个宗教的内容,以及一个宗教是否为我们人生所需要,我们一定先要了解一个宗教的教主。他的人格、智慧是否值得我们崇拜信奉?我们崇拜信奉了他,他是否真能指示我们解脱人生的烦恼痛苦?这是我们信仰宗教首先需要知道的课题。

  第二课、经藏
  佛陀成道后,说法三百余会,留下无数的身教与言教。佛陀入灭后,弟子们为了避免遗教散佚,同时确立教法,以防日后产生异端,于是经过数次的结集,辑成「三藏十二部经典」流传于世。三藏十二部是佛教经典的总汇,一般称之为「大藏经」或「一切经」。广义言之,佛陀所说一切教法,均称为「经」;狭义而说,则专指十二部经之「契经」,亦即以散文直接记载佛陀的教法,此为三藏圣典之一,一般又分成小乘经、大乘经两种。「经」所阐扬、诠释的教法,称为「经教」,记载经教的书籍,称为「经典」,有了经典的流传,始有正法住世。

  第二十课、烦恼
  「无常迅速,生死事大」,生死是人生的大患,生死流转的根源,就是「烦恼」。烦恼,是指一切能污染、易扰乱有情身心的精神作用。烦恼之所以会造成生死过患,根据《成唯识论》卷八说:「生死相续,由惑业苦。发业润生,烦恼名惑,能感后有诸业名业,业所引生众苦名苦。」众生因为迷惑事理而造作恶因,所种下的业因种子,再经过烦恼恶水的滋润,就会产生负面的巨大力量,招感苦涩的恶果,逼恼众生的身心。如此一来,惑(烦恼)、业(行为)、苦(苦果)辗转相因,循环不息,就形成有情无量劫以来的生死轮回,也

  第四课、佛德
  佛陀是三觉圆满,万德具足的圣者。三觉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万德即:十力、四无所畏、三念住、大悲、十八不共法等。由于佛陀具此异于三乘的殊胜功德,因而受到世人的尊崇,此圆满功德称之为佛德。所谓「十力」,是指佛陀证得法身实相后,具有十种智力,能说法度众,摧伏邪见,成办诸事,自在无碍。十力是:

  第十课、修学佛法的次第
  「法无高下,应机者妙」。佛陀说法,善于观机逗教,应病与药;佛陀敷设八万四千法门,然而「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一切佛法都是疗治众生身心疾病的良药,正如百川汇归大海,原同一味,只因众生根机有利、有钝,因此佛陀不得不开设权实之教,乃至有先后次第之别。例如将佛法分为五乘,即是佛陀针对不同根机众生的需求而依次施设的修行法。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qgpp.cc。笔趣阁手机版:https://m.bqgpp.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