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修行_佛教的法器是什么?佛教法器简介
笔趣阁 > 佛教的法器是什么?佛教法器简介 > 在家修行
字体:      护眼 关灯

在家修行

  
  你可以先把《十善业道经》认真地读一读。只要把十善业道做好了,五戒自然就在里面了。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十善业道经》里面教导我们怎样做,我们要多思惟,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要努力尽量做到。那怎样落实到现实生活和工作中呢?本师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中教导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因此而产生喜怒哀乐等种种情绪。特别是对于亲近的人,因为相处时间多,情绪的表达会更加明显。这些人和事,都是我们磨练自己最好的机会。当面对他们而产生情绪时,我们要及时的观照自己,看种种情绪来源于何处,自己当下是否被

  
  1、依法不依人。佛陀告诉我们用三法印来识别正法,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无论说法者名声、地位如何崇高,所说的法只有符合三法印才是正法,才可以依止。2、依义不依语。“义”指胜义谛,或空性,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述的,就好像无法用语言让盲者了解光

  
  佛教讲求智慧,一个正信的佛教徒要懂得佛法,明白轻重、是非,要权衡利害。在还没有到达无分别智慧的时候,必定还是有是非、好坏,需要去权衡、分别。布施结缘,心香一瓣固然能尽虚空、遍法界,能获得无量无边的功德,但是对象、方法也很重要。就如现在不少人假借

  
  说到「放的修行」,可不只是放松而已,还有放下、放开、放手、放心……,佛门里,对于众生一味执著,抓得紧紧的态度,并不表支持,因此鼓励大家要放松一点。放松,也不只是在禅堂里才放松,随时随地都要能放松。有的人生活过得很紧张,吃饭吃得很紧张,诵经诵得很

  
  首先,他应该要能放下家庭,可以来这里提起佛法,认真修行学道;对于世间的钱财、名誉、荣辱是非、荣华富贵都不计较,不去想念它、不起贪欲心,不要挂念人间的是非好坏,即使八关斋戒只有一天一夜,也会得到人生另一层次的昇华。

  
  布施的时候,要心存一个不寄望对方回报的心念。真心的去救人济世,真心的帮对方的忙,即使是捐捨出去,也不期望他对我有所感谢。「捐献」,「捐」就是「弃」的意思,既然我布施出去,就不再企望回报。「有相」布施就是有为法,「无相」的布施,才是无为法。布施要

  
  任何佛号都可以念,药师佛可以念,释迦牟尼佛可以念,弥勒佛也可以念。就是不念佛,念菩萨也可以,例如念观世音菩萨、念大势至菩萨、念地藏菩萨、念文殊菩萨。念佛、念菩萨都是一样的,只要不起分别心,心中了无挂碍,诸佛菩萨也都有阿弥陀佛的慈悲。又如观世音菩

  
  「称赞如来」是语言的布施,就是说好话,多赞歎。布施财物、公理、正义、佛法都不容易,唯有语言的布施,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就如我们过去说「戴高帽子」,人都希望戴高帽子,但是学佛的人,不必虚伪的去恭维他人、为人捧场,言不由衷,是要实实在在的去赞歎对方。

  
  修持观音法门,最重要的是让自己的性格像观世音一样慈悲。因此,修学观音法门者,或者早晚瞻仰观世音菩萨,或者礼拜观世音菩萨,或者为观世音菩萨烧一炷香,献一朵花,乃至读诵〈普门品〉,诵念《法华经》,持诵〈大悲咒〉,甚至坐在汽车里閒著没有事,也可以

  
  我们常常说:做人最好不要占别人的便宜。一直以来大家一听到“占便宜”这个词,有时候就会露出鄙夷的神色,但是我们忽略了它另外一层含义,有优越的条件去做事情。当然我们身为佛弟子,自然也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不妨一起来占下佛法的“便宜”。

  
  “水陆法会无法现场,好遗憾,有直播吗?”“人在外地,来不了现场来,怎么办?”“很想来寺院一同诵经,但家里有老人孩子走不开……”“很想念法师们的唱诵,但年纪大了,家人不放心我一个人出门。”大家不用为此挂心,其实,我们在家同样可以自修。
  如今身处互联网时代,手机俨然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东西,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但随之也产生了“手机依赖症”,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让心也很难再平静下来。那么,对于我们佛弟子来说,应该如何看待手机和网络?在学佛修行时要不要放下手机呢?

  
  精进的学佛居士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时间、习惯及爱好等),合理安排每日的定课。有条件的话,可以多拜佛,观想真佛就在面前,正慈悲地放光加持自己;多念佛,不仅能静心,也能助成净土的安详往生。若功夫做得深,登堂入室的话,甚至能圆通自在;多静坐,随缘修习禅定,有助身心的转化及智慧的开发,而且静坐与念佛,本来就可

  
  大乘佛法重视梵呗唱诵,但主要是作为修行和接引众生的方便,而且是有前提的,就是不能对此产生执著。音乐、舞蹈虽然也能用来表法,营造神圣庄严、摄受众生的氛围,可也容易让人产生贪著,这是特别需要注意的。有些人就

  
  我们人的一生寿命不过几十年,最多也不过一百年,就是投资,也要投到收益丰厚的项目上。同样思维,我们学佛修行选择净土法门,信愿念佛,求福求慧求生净土,这便是最好的选择。至心念佛能够令人身心自在,智慧通达,人生顺利。因为至心念佛的缘故,临命终时必蒙阿弥陀佛慈悲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脱离六道轮回之苦,究竟解脱,圆成

  
  这个念佛方法出自《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这个方法就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势至菩萨在《楞严经》二十五圆通当中排列在第二十四,属于根大圆通。七大的排列是:地、水、火、风、空、见、识,这个根大属于见大。我们的心性本来是圆明通达常住的,但是六根作为感知外面世界的六个窗户,却将我们的心性能量分散在六个方面。六根接触六尘,产生六识,六根指的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尘指的是色、声、香、味、触、法,六识指的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根六尘六识三个加在一起就是十八界,这十八界把我

  
  有一些居士,天生一颗八卦的心,今天这位居士如何了,明天那位法师又怎么样了,哪位居士又说了谁的不是了,哪座寺庙又发生什么事情了。反正这种人自身藏毒,到哪里都会影响团队,更不利于自他修行。到寺院里首先要学会管住自己的嘴,不该说的话一句都不要说,要做到不说是非,不听是非,也不传是非。正所谓是:宁搅千江水,不动道人心。善护口业,老老实实做好自己本分的事,修自己的福报跟智慧,其他不该过问的一点也不要

  
  居士问:阿弥陀佛,师父吉祥,受五戒对我们念佛人有多大利益,如果修行人自己不受五戒,对同修说:做不好,不要去受五戒。如果你做到了,也可以不用受五戒,使同修都不敢受五戒,同修说的对吗?他说的会造成负面影响吗?敬请师父慈悲开示,南无阿弥陀佛。

  
  念经跟修行啊,都是根据个人的条件和善根来的。比方说有些人已经学了十年二十年了,这个时候再念经、再学习,那么人家学得就非常快,他在原来的基础上,再加上现在又有师父的指导,又按照次第学修这个指导,所以人家又念得快,又念得好,质量又好,数量也多。

  
  我们每一个学佛之人要踏上成佛之道,从凡夫到成佛要经过三大阿僧祗劫。当我们制定学佛的目标有理论上的目标跟事修上的目标,理论上的目标我们的终极目标一定是成佛,然后我们今生的短期目标就是了脱生死超凡入圣,理观上有了这两大目标,一个是长远目标,一个是今生的目标

  
  我们在炒菜的时候,或者在做别的事情的时候,过去有念过的经文有时候自己会生起来,有时候会遇境生心,这个时候如果说是跟炒菜不相应的境,我们就赶快把它转回来;如果跟炒菜这个境、做饭这个境很相应的时候,我们就把它增上,令它增长。

  
  学佛重在修心,修行重在过程,特别要记住几点:1忍辱柔和。凡夫修行有没有进步不要问别人,自已最知道。别人有错会不会发火?别人骂你会不会生气?修行就是要缩小自己,调伏自己,生起柔和的慈悲心、广大的欢喜心;2去除习气。世间学问是做加法,学佛修行是做减法,如果贪嗔痴的习气一天天减少,就是一天天在走向

  
  关于念佛或者诵经的“一心不乱”,我觉得有些在家人存在误解,以为没有开小差、没想其他事就是“一心不乱”。那么什么是真正的“一心不乱”呢?如果说在念经的过程当中,能够做到“四个清楚”,那么你的心就做到“一心不乱”了;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那么你这个就是一心不乱。我们也在“警策三业,远离非缘”,其实都是这些范畴
  我念佛是这样的:念一段阿弥陀佛,再念一段观音菩萨,再念一段药师佛,然后循环。因为觉得他们都很好,这样可以吗?学修,有不同的用功方法及相应效果。假如你只想一般性地结佛缘,修功德,则依你所说的做法,也是可行的,须知佛教里甚至还有拜千佛万佛的呢。不过,假如你想侧重修炼定心,或为求生净土而努力用功,则应该选择专念某一佛菩萨圣号才更加合理。

  
  首先要理解戒律的精神。戒律不是用一些条条框框来约束我们,而是引导我们建立健康、清净、正向的生活。这不仅是修行的基础,也是身心健康的保障。所以说,持戒是对自己的负责。有了这样的认识,在具体实践中,能做到多少,就先做多少,既不要操之过急,也不能毫无要求,而要努力实践。

  
  居士问:在家居士在特殊的条件下可以为一些动物做一些简单的皈依,但这样的皈依方式是否有别于出家师父接受弟子皈依,对于此种做法,弟子感觉不妥,但找不出合适的理由解释,感恩法师。容通法师答:比如说我们在放生的时候,或者有时候碰到什么动物的时候,也可以给它们念念皈依,所谓的做一个皈依的仪式。

  
  学佛修行要如法如律,正信正行,僧人要守持出家的戒律,居士要符合在家的要求,不能错位,否则也是一种颠倒。在家居士特别要处理好家庭、事业与学佛之间的关系:年轻时,以家庭为主,事业为辅,赡养父母、抚育孩子、服务社会,也为学佛积累资粮,修行则应以闻、思为重,方式简便为要;步入老年后,应将学佛放在生活首要的位置,事业、儿孙都学着看淡、放下,照顾好自己的身心,正视生命历程,寻求圆

  
  如何更好地忍辱啊?以智慧忍辱,以出离、大悲、菩提心来忍辱。你忍辱的目的是更好地利益对方。忍辱不是忍气吞声,忍辱是很多条件达不到的时候,这个时候暂时可以不去做,有些恶的境你没办法突破,这个时候只能忍辱了。但是必须要有智慧来予以引导我们的忍辱,所以我们要培养我们的身口意三业是清净

  
  远在佛陀时代,由于民情风俗,并没有硬性规定佛弟子们非吃素不可,而是可取三淨肉食用。为何《涅槃经》却记载:「食肉者,断大慈种;行、住、坐、卧,一切众生闻其肉气,悉生恐怖」?受了菩萨戒后,是否一定要严格茹素?「食肉者断大慈种」,这个是毫无疑问的。

  
  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八正道里讲到了“正命”这个词,所谓正命就是如法的谋生手段,谨慎选择从事的职业。首先,遵纪守法就是底线。为了自己的长远考虑,也应当远离那些通过造作杀生、妄语、绮语等等恶业的方式来谋生的职业,例如屠宰、传销等。修行要日行一善,积累功德,料想世界上应该没有人真的会愿意日行一恶,而工作是天天要做的事,职业跟信仰的冲

  
  提到“实修”时,人们往往或是将它看得高深莫测,以为非隔绝世事不可;或是将它与勤行善、做实事混为一谈而不以为意。其实,实修就是实实在在的行持佛法,对于修行者,尤其是在家居士来说,最重要也最简明的实修恐怕是《佛遗教经》中,佛陀教导的两点:

  
  《佛遗教经》中,佛陀教导弟子:“欲求寂静无为安乐,当离愦闹,独处闲居。”“当舍己众他众,空闲独处,思灭苦本。”安于寂静,是修行者最重要的功课。1、珍惜寂静:现代生活五彩斑斓,凡夫心浮躁而动荡,看不清生命的真正意义和需要,只能不停地追逐妄想,没有片刻安宁。有缘人亲近三宝,根本原因是感受到了无限的寂静、慈悲

  
  我皈依十年整,一直都努力修行,念楞严咒。但总是时而心情好,时而心情特差,十分情绪化,还经常跟老公吵架。我总是在忍,也总是忍不住,心里特别痛苦,想改掉自己的坏习气,总是改不掉。主要原因是我老公经常喝酒,酒后就找我吵架。我想到寺庙去修行,他也不准。

  
  有人问大珠慧海禅师如何用功,答曰:饥来吃饭困来眠。如此简单!但真能将吃饭睡眠都用于修道,需要大智慧。而佛陀在《佛遗教经》中教导弟子:“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若未断烦恼而安眠,则须惭耻,而且“惭耻之服,于诸庄严,最为第一”。在日常生活中将睡眠转为道用,我对大家的建议有三点:

  
  如果一个人学习了很多佛法的道理,却感觉自己的身心没有什么变化,那就要反省一下自己:我是否真学实行、善用其心了呢?《大智度论》中有首偈:“闻诸妙道法,不能以益身,如是之过失,皆由懈怠心。”这是说,听闻了很多佛法的道理,却未能利益到自己的身心,追究其中的原因,还是由懈怠心所致,没有真实地去用功。
  念佛人互相之间称“莲友”,意思是“像莲花一样的朋友”。必须是没有贫富美丑之别、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管爱我恨我、逆我顺我,也都能够随缘随分帮助,从不舍弃,历久弥新。这样的朋友才称得上莲花一样的朋友。这实在是最吉祥、最美好、最尊贵的称呼。真心普愿、恒愿一切众生念佛成佛,不论其贫富贵贱、作恩作怨、逆我顺

  
  这个回向啊,就是看我们的发心。我们的发心有多大,我们的正见有多大,我们的正信有多高,那么在回向的时候就是不一样的。回小向大,比方我们原来是学声闻的,我们赶快回到哪里来啊?就回到菩萨乘上来,也就是转的意思,就是从声闻乘转到菩萨乘上来,回小

  
  居士问:要受八关斋戒的话,一个人自己在家可以受吗?请师父慈悲开示!一如法师答:八关斋戒是这样的,第一次要找个出家师父带你受。第一次一定要师父带着受,这过以后,比如后边师父教你了在家受戒仪轨,你可以在家里佛前自己受八关斋戒。

  
  有人问:“怎样在生活中践行佛法?”我答:“善用其心。比如说话,若能心怀慈悲说爱语,大家听了就欢喜舒服。”据说有两个旅游观光团,同时来到一段路况很坏,到处都是坑洼的路面。甲观光团的导游说:“大家注意,前面的路面简直像麻子一样,不好走。”

  
  《佛说八大人觉经》曰: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若佛弟子,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量罪;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由此可知,诵经对于我们来说,至少有这样一些重要的意义:1、于念念中,灭无量罪:佛经住世,即佛法住世。佛教导弟子昼夜系心,至心诵念,就是要以至诚恳切,感佛摄受,入佛知见。若能安心息妄,不怀疑,不夹杂,专注而诵,自可净念相续,除

  
  佛说无为法,忍辱第一道。本师释迦牟尼佛说的所有法,无为法最圆满,其中忍辱是第一道,胜过一切法,能忍辱则能成就佛道。修行如果精进而不忍辱则魔障难消。如果修行非常精进,非常用功,没有修忍辱的人就会有魔障。虽然精进了,自己随时用功修行,但是内心里不能忍辱,我见就会很重。一遇到事跟别人有矛盾,马上就会产生嗔恨,甚至于连自己的师父上人在为了教化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功课,都有自己不同的作业。佛教让我们要念咒,即使不懂其中的意思,依然要每天背诵,这是有深远意义的。咒语是属于佛的语言,不懂也很正常。我建议有疑问的看一看《二课合解》,二课就是早课和晚课,每个寺院做早晚课的仪式都是固定的,内容也是大同小异的。

  
  这个厌离心要生起来,如果说不看佛陀的经典,不接受出家师父的教导,自己随随便便能够生起来——不容易!除非是大善根。一般的人心随境转,遇到好的境,开心得不得了;遇到不好的境,就要死要活,这个时候就要寻求所谓的“出离”了,其实这个时候不是真正的出离,只是逃避,其实也是在麻痹自己。

  
  我们修行的人首先要认识我们这颗心,如果你对这个心不了解,你就根本不知道怎么下手。如果没有学过唯识的人,对自己的心都不认识。这个心大概可以分成八个意识,第八识阿赖耶识就是含藏着我们过去无量生的信息跟数据。我们今生会做人,那就生出了今生的前六识。但是第七识,就只是执着它的

  
  贪、嗔、痴是我们凡夫众生难以祛除的三毒,嗔恨心常会给我们带来许多过患。《华严经》里说,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人一旦有了嗔恨心,就会生起无明之火,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就很可能会惹出很多麻烦来,给自己还有别人带来许多痛苦。所以嗔恨心也使人畏惧。

  
  我们大乘的佛教都是讲要福慧双修,那这个福慧到底有怎么样的一个次第?那首先肯定要修福,最重要的福就是修到你能遇到三宝,你能遇到正法,还有能遇到善知识。那这个时候你就要开始修慧,当你修慧修了一定的功德以后,又要回来修福,就是这样的一个次第。

  
  善士问:受了菩萨戒,若不小心犯戒了,该怎么忏悔?悟显法师答:你要拜佛门的这些忏仪,常用的就是拜八十八佛,能忏一切破戒的罪,念楞严咒能灭一切破戒罪,纵然是你未受戒前的破戒罪也能灭。所谓设犯禁戒于未受时,持咒之后,众破戒罪无问轻重,一时销灭。你灭不了你造的恶业,只有持咒、只有向诸佛如来礼忏,才能灭罪。
  有一些人到寺院去拜佛烧香,常常会计较说这是我要供养的香、这是我要供养的花、这是我要供养的水果、这是我要供养的钱、这是我要做的功德,请你们一定要怎样怎样替我处理好。事实上,你真的没有必要去计较形象上的供花、上香、供养水果、供灯等等,诸佛菩萨并不要我们的花香灯果等等,正所谓是“心到佛知”,我们的心意到了是最重

  
  菩萨度化众生,首先要令其恭敬三宝,恭敬三宝最佳的表现方式即是皈依三宝,皈依三宝也是进入佛门的第一步。我们无始劫来,迷惑颠倒,流浪生死,今天值遇三宝为我们指明方向,可谓百千万劫难遭遇。正如《瑜伽焰口》所云:“夫三宝者,千生罕遇,万劫难逢。归依者,福增无量;礼念者,罪灭河沙。冥冥大夜中,三宝为灯烛;滔滔苦海内,三宝为舟航;焰焰火宅中,三宝为雨泽。三宝功德,

  
  如果说在修行的过程当中烦恼起来了,我们是凡夫,正因为烦恼起来了,我们才要对治它;它不起来,我们还没办法对治。所以说,烦恼起来时,正是用功时。这个时候你就先观察,看看这些是什么烦恼,然后再自己更加精进地念经、拜佛。

  
  学佛修行,如果我们亲近的不是善知识,而是邪知邪见的人,时间久了就会分不清楚什么是正知、正见、真正的佛法了。因为初学佛法的人,没有具足分辨什么是善知识,什么是恶知识的能力,邪知邪见就像散播在空气中的细菌病毒一样,我们的肉眼是看不到的,如果我们亲近的师长不具足正知正见,

  
  可以。静坐的时候,如果出声念佛,还是可以拿念珠,不会伤气。如果默念佛号,在那里掐珠念佛就不大好。最好的方法是你静坐的时候出声念佛,可以按小时来计算念了多少佛号。可以用十念计数法,念佛从一计到十,这样反复从一计到十。手里结个弥陀印,这样念佛比较摄心,也可以默念。因为你在那里掐珠念佛,心还是动的,十指连心,静坐你用静坐的方法。如果你在经行,站着的时候可以掐珠念佛,用计数器念佛也可以,坐在那里就不要用佛珠念佛

  
  我们凡夫有五盖就是财色名食睡,会把我们一切功德都给盖住。就像学佛明明知道是好,但是就是被那种懒惰把你盖住了。那我们为什么对这件事情很难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信念呢?它的根本就是要明白我们做这件事情,对我们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如果你觉得很重要也有非常强大的理论能说服自己,那你这种信念才可能生起。不然的话,多数人明明知道是好的,但是很容

  
  佛经上告诉我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意思就是说,修行的人、学佛的人、修善法的人,不要放弃任何细小的好事。因为任何重大的事件、任何极为庄严的功德、任何极为宏伟的殿堂,都是由一桩一桩小事组成,一个一个零件组成,一椽一瓦组成。

  
  两者是不可偏废的。共修对于初学者来讲是非常好的一个增上缘,乃至于我们共同学习,端正我们的知见,非常有帮助。如果我们没有共修,你到房间里面自己看书,你有一起参加共修的这种受用吗?没有的。共修对初学者来讲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我们在念佛堂念佛,我们昼夜经行也好,你一个人到房间里面去昼夜经行你能坚持得下来吗?这个清净正行你能保持得住吗?有一百人两百人一千人在一起昼夜经行的时候,你自然而然地都能够

  
  弟子问:居士做法会,念佛的时候撘衣都穿上了,为什么不能拿引擎?一如法师解答:居士做法会,念佛,引擎可以拿的,不是不能拿,是可以拿的。只不过使用法器啊,恭敬心真诚心就好。法器是龙天耳目,带领大家来修学佛法的,引擎是可以拿的,但是拿的时候要如法,拿的要正,拿的要直,拿的要超过胸部,不要往下。

  
  在家念佛和到这里念佛有什么区别?如果我们单从佛号上来讲,每一句佛号的力量都是一样的。如果念佛这个人是圣者,不论大家共修,还是他一个人独处,其实问题都是不大的,因为他内心具足这样坚定的信念,包括具足了内心的一些功德。

  
  居士请问:南无阿弥陀佛!请法师开示,在家居士受了菩萨戒,犯了根本戒,念佛能往生吗?怎样忏悔才能清净?一如法师解答:阿弥陀佛,这个受了菩萨戒犯了根本戒,你问的是能不能念佛往生极乐世界?真诚的念佛,真诚的念佛,再加上信愿坚定,对犯的这个戒要真诚的忏悔,是可以往生的。

  
  多数的人知道布施可以得到富贵的果报,所以他去布施。其实布施,也可以治好自己的贪心跟吝啬,变成一副良药。如果布施能有菩提心和智慧的心所摄持的话,那所带来的果报就更加不可思议。每一个法你带着三种不同的心去做同样的功德,所产生的果报那是天壤之别。其实布施、持戒、忍辱都是让我们的福报可以增上,可以享受富足的生活,还有美貌的容颜。但是如果你没有被菩提心所摄受的果,这些都
  佛教传统是半月半月诵戒,且依农历而有初一、十五的时间安排。这主要是为了让大家不要忘了学修,在半月半月的诵戒中更好地理解、熟悉乃至记住戒法,对照戒法来行持。故此,若有时间,也可以多诵,并不限于半月诵;日子方面,也不要纠结于二十九或三

  
  居士问:阿弥陀佛顶礼法师!代老菩萨问,受菩萨戒后,以前购置的真丝衣服,羊毛衫,羊毛被,羽绒被,蚕丝被,席梦思床等是不是都不能再使用了,应如何处置,请法师慈悲开示。南无阿弥陀佛!一如法师解答:我们受了《居士菩萨戒》里边有一条,不伤害众生,不穿众生的皮毛真丝等,尽量不要穿。当然受了菩萨戒过后尽量不要再买这些东西,皮鞋啊,丝绵啊,羽绒被啊,这些众生皮毛或者丝做的衣物,真皮鞋子尽量不要去买。

  
  修行者不仅需要体力、气力,还需要“大悲大智大雄力”。经典中说有五力能破恶成善,生诸功德。1、信力:即对佛法僧三宝坚信不移。所谓“信是道源功德母”,信力能破一切疑惑,不被邪信所迷,是修行最重要的基础。2、精进力: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勇猛恒久,无有间杂。时时处处,岁岁年年,生生世世,努力克服身心懈怠,提升生命品质

  
  居士问:师父!下午吉祥!有莲友请问师父,在家居士受持八关斋戒日子里,要为家人烧荤腥菜三净肉之类,这会有一个怎样因果,舍其中一条或二条可以吗?恭请师父慈悲开示。阿弥陀佛!一如法师解答:这是有关八关斋戒的问题,八关斋戒是出世的戒法,共有八条。

  
  我们有皈依和没皈依,有什么不同呢?当我们发真诚心皈依,获得了皈依体或者戒体,就会提醒自己:“我已经是佛弟子了,这些不好的事情我不能做。”这就是我们心里面有这些心的作用——有防护、有皈依体、有戒体。有的人,他的人挺好的,在没学佛没皈依、或者有学佛但还没皈依的时候,遇到不如法的事,他就会想:“我还没皈依,做了也没有关系。等皈依之后,我才不能做。”等他皈依之后,他就不做了。所以说,皈依和没有皈依,是不是一个

  
  古云:不矜细行,终累大德,此之谓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我们在一些细微处不注意,将来就会慢慢地养成懒散、放逸、怠惰、轻慢的心,将来想要提起正念用功,也提不起来了。为什么?养成了这种坏的习惯,就很难收摄了。这也就是古人说的“防微杜渐”的道理,所以,修行人一定要谨慎。

  
  其实这个问题最根本的还是发心的问题,发心不是说我们要发一个严持戒律的愿望,或者说一个誓言,不是这样。发心是指我们真正对自己的人生有没有一种正确的理解、定位和取舍,这个才是关键和根本。如果知道这一生真正的取舍了,你对戒律很自然地就能行持起来。

  
  善士问:师父我不会打坐怎么办?打坐不久腿就麻了。弘庵法师答:打坐腿麻很正常,多做,血脉通了就好,没有二法,只有坚持。

  
  精进是于法生欢喜,当我们对法丧失欢喜时,自然会懈怠。因此,懈怠很难靠逼迫去对治,而是靠疏导——我们需要一再认清善法的功德,认清佛法不可替代的意义,见解稳固了,修行自然会有动力。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得对自己有耐心。

  
  如何了解各位佛的名称,我们佛教有《佛说万佛名经》《三千佛名经》,里面名号很多,有过去庄严劫千佛,有现在贤劫千佛,有未来星宿劫千佛等等,可以看一看。心法,记住一点,解脱法就是我们的心法。每一尊佛教化众生,都是让我们离苦得乐,让我们获得智慧,让我们获得解脱,在这方面都是一样的。如何获得智慧?我们心地清净,心地没有垢染,就能让我们本有的智慧展示出来。

  
  念佛最关键的就是信、愿、行。假如非得需要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欢喜心。以欢喜心生信切愿的去念佛,一定能成就最上品的念佛功德。至于念佛的时间长短,那要依个人不同的业余时间而定。时间多,就多念点;时间少,就少念点。

  
  我没有算过这个事情,我也不知道这样的算法从哪里来。我们的修行,你要搞清楚,我是为了自己的解脱生死轮回而修行,我是为了利乐无边的有情众生而修行。我不是为了你说有多少功德,我要去修行。我不是为了说,我吃了葱,我就没有福报了,我不吃葱了;我不是说,我吃了肉怎么样,我不吃肉了。所以这个概念,大家一定要搞清楚,我们所有的修行是为了什么。也不要去计算这些什么吃一个葱,一天
  在家人应把财富分成四份,《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佛陀介绍了一位大富长者智慧的理财方式。他把所有家财分为四份:一份供家庭日用开支,一份投资生息资产,一份招待亲友、商业伙伴,一份用于慈善事业。

  
  我们先来看什么是“至诚恳切”。“至”就是满满当当地、活力四射地、法喜充满地不断勇猛精进,达到一个极致。“诚”就是特别坦荡地跟佛菩萨去沟通,去面对一切众生。有了至诚,才能恳切起来,所有的慈悲心、善念都非常恳切地发出来,特别急迫地去面对每一个众生、每一个因缘。

  
  其实每一条戒,都有其具缘而成犯的部分,通俗点讲就是哪些条件构成犯罪。比如杀生戒,具五缘而成犯:一是众生,二众生想,三起杀心,四兴方便,五命根断。随其五缘而决定结罪之完整轻重。比如不知对方是众生,那属误杀,又比如虽然行杀,但未断命,属于杀生未遂等等。

  
  居士问:请问师父我家里念佛的时候敲敲引擎打打法器是不是可以?念阿弥陀佛的时候敲敲可以吗?听说在家里不能敲法器。一如法师答:可以的呀!没有说法器只能在寺院才能用!你在家里念佛的时候敲引罄、木鱼,如法就好,不要乱敲法器。还有就是你敲的时候不要影响别人,在家里的丈夫儿女,他听了这个烦,就不要敲嘛。你如果不影响别人的,自己敲敲法器,念的很清净,念的很庄严,念的很欢喜,那可以的,这个没问题。

  
  善士疑问:师父吉祥,徒至诚顶礼遥拜恩师,与师父结缘后,修学也有了些进步,师父为众奔波操劳、百忙之中仍念念不忘我们四众弟子,借此机缘请教一个有关修学的问题:对于我们这些俗世缠身的在家修学弟子,每天除了诵持大悲咒、十小咒、楞严咒和内观修心外,平时也会抽空静坐或念佛,静坐时是观自己无相无念的本心?

  
  深信因果、明辨善恶是认知层面,具足惭愧是行动力。你有了正确的认知和强而有力的行动,才具备了亲近善知识的条件。只有具备了亲近善知识的条件,善知识给你讲法的时候,你才能够如瓶蓄水,远离覆器、垢器、漏器这三种过患,所有的法水都能够留住不泄。

  
  若真想用功而出现这种情况,说到底,更多还是理路不清造成的。只要善于安排,念佛、持咒、早晚课,本来就是可以灵活运用的学修。譬如说,可以将念佛或持咒作为早晚课,可长可短,可多可少,根据时间精力而定。我想,总不至于早晚几分钟的念佛或者持咒都做不到吧!而一旦有条件,再适当增加早晚课的内容及时间也行。

  
  在家信徒协助佛教发展的例子,在过去也很多。例如:你做救济事业,他来出钱出力;你点一盏路灯,他提供灯油;你要施茶,他提供茶叶;你要修桥铺路,他来做义工协助。出家人,以弘法为主;在家信徒,以护法为主。

  
  本师释迦牟尼佛在《佛说分别经》中讲道:人欲学道,不可不精进孝顺。我们由此可知,孝为万善之基,众德之本,所以我们学佛应该从孝顺父母、奉侍师长做起。依着本师释迦牟尼佛所说的八正道以及净业三福,深信因果,老实念佛,求福求慧求生净土。

  
  什么是无分别智?它也就是根本智。这个智慧到底是什么?它是与真理相应相契的一个行为。我们从粗相到细相到无相;从粗分别到细分别到无分别。那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怎么样把这个无分别智修出来呢?我打一个实际的案例,前段时间我有一个弟子,他们俩夫妻在闹矛盾。其实他的妻子还没有皈依,对佛法也是半信半疑。他们俩闹意见以后,我这个弟子希望我跟他的老婆沟通一

  
  弟子发问:师父好,关于每日禅修时间,昨天师父开示说稳定,比一次坐很长时间更重要。弟子想问的是,如果有下面两种修法,哪种会是更好的安排呢?假若弟子每次坐40分钟是绝对没问题的,坐60分钟是边界挑战值。A修法:保持每天40分钟,待到非常纯熟后,再提升至45分钟、或50分钟每天保持。

  
  不是的。这也要分两种情况,心出家和身出家。如果你真正在家,你的心出家,有一个出离的心、求解脱的心,实际上这就是心出家了。你的心都没有出离的话,能说你离解脱更近吗?修学佛法是真为生死。你能真为生死,解决生死大事,其实你就在出家。
  有时觉得累,很想躺着听经,可以吗?如果可以坐着听经,就不要躺着听,这个就是对法的尊重。除非觉得好累,可又想听经,这是为了给自己一个方便。但不是因懈怠心,而用一种很不雅的姿势去听经,这对你来讲也是种下了一个有过患的种子。

  
  这要分两种情况来看:没有举行皈依的仪式和你内心里没有真正皈依的这种心态。如果仅仅是没有举行皈依的仪式,你真的有一种要跟阿弥陀佛靠拢、要以阿弥陀佛作为依靠的这种心态已经生起来了,你能往生,一定能往生。就是你没有拿皈依证、没有举行皈依仪式,但是你确实在内心、在生命中,时时刻刻是以阿弥陀佛作为你生命的依靠的,绝对往生。

  
  在物质生活上,我们所需要的、我们所拥有的这些东西都是福报范围之内,越是高级的、向上的、名贵的东西,都是比较好的福报。但是我们享不享用这些福报在于我们自己的内心。如果穿着了好的衣服,我们的内心根本不享受,那么它就不存在消福报的问题。

  
  “请保佑我有个好姻缘……”“希望家人早日康复……”“希望儿子今年高考顺利……”姻缘、健康、事业、学业,这是不少人会在佛菩萨前祈愿的内容,这都是人们对“幸福”的追求,然而想要幸福,就要先培福。本篇文章便与大家分享五个“日常居家培福小方法”,让我们一起增长福慧!

  
  信愿持名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条件,但是这个概念很笼统,那我们怎么样来调伏我们的心地?后面还有两句话叫:“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你要把你的心调到这样的一个频道,然后临终的时候能执持名号,那你就可以感应道交。

  
  对于一位在家居士来说,家庭、公司和社会都是最好的实修对境。我们首先要闻思佛法,把殊胜的教言铭刻于心,同时还要在生活中实修实用,让这些教言深入骨髓,成为习惯,最终变成自己的天性。如果不实修,佛法再伟大、再殊胜,依然不会给我们带来什么真实利益。

  
  有很多人谈到这个放下,他内心里面就很纠结,师父你老是说让我放下,我怎么能放得下呢?我的孩子,我的父母,我的单位,我怎么能放得下呢?放下不是说你放弃,放下是让你慢慢地执著心淡下来。你的孩子没有考上清华北大,没有关系,还是你的孩子,天底下考上清华北大的也就那么多,怎么样,你放松,也行啊,反正考上一个什么大学都行。其实没有考上也行啊,天底下没有考上大学的人多了。为什么我那么执著呢,只要孩子好好的生活,好好的做人,不一样也可以。为什么呢?你放松啊。

  
  佛教信仰中,对于初入佛门的大多强调要多听闻经教义理,这本没有错,因为闻法是成就佛法智慧的重要方法。但是,又有许多人认为修行解脱道才是最重要的。其实,听闻佛法的过程是帮我们了解和熟悉佛法的修学路径,思维佛法是帮我们决择法义,修学是帮我们实践与证悟佛法的解脱功德。二者具为互为依存的作用,只闻不思,则难入佛法堂奥,只修不闻,则易堕入盲修瞎炼的困境。

  
  只要你有时间,也没有问题。如果没有时间,那就诵上半卷《无量寿经》,或者下半卷《无量寿经》,其它时间都念佛就好了。你说我诵一部《地藏经》只要一个小时,其它时间都念佛可以吗?都可以,没问题。这在净业三福里叫什么?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果你真正与佛号相应了,一句佛号里面就具有《地藏经》、《无量寿经》,是这样一种关系。

  
  破戒以后有什么补救的方法?杀、盗、淫、妄、酒,前四戒为性戒,又为根本戒。如果我们破了根本戒,就是叫断头罪,意思就是说把头砍下来了,无法接上去,不可救了。在戒律当中,称不通忏悔,必下地狱之因。所以,对受戒、持戒当然要严肃认真的对待。

  
  有人认为,既然临终十念就能往生,往生很容易,所以我不需要天天念佛,可以把精力放在世间的事业上面,做什么都可以,只要临死的时候或临终前一个星期拿出时间好好念佛,我就能往生。这样的想法可以吗?这样的想法不可以。在经典当中确实说过,十念相续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是反观我们自己,我们能不能很容易做到十念相续?十念相续简单至极,但是凡夫的业力深重至极,妄念也是繁

  
  应当持五戒,依着《观无量寿佛经》里的敬业三福,老实念佛,求福求慧求生净土。五戒怎样持下去呢?要经常发愿,常随佛学,不犯五戒,要每天念经,念佛,念往生咒。读经以《净土五经》为主,约束身心,还要对境磨炼,见色闻声,觉照心念,正念跟善念,就令它速生增长;邪念跟恶念,就令它消灭不生。
  生命世界里,总有许多人因为比他人多了些财富和资源,高了些地位和名利就轻视他人,但这并不是令人骄慢的资本和理由。因为世间生命虽形态各异(六道众生皆有不同),美丑不同,智愚有别。但在本性上,不会因外在不同而有差别,而是皆有佛性,一切平等,只是因过去业力的影响,导致现世结果的不同。

  
  “若见他人死,我心热如火,不是热他人,眼看轮到我。”想想我们自己,以后也都是这样。死亡是每个人都必须要经历的,有生就必有死。不管是圣贤也好,凡夫也罢,没有谁能够侥幸避免。所以,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这是我们必须要警觉自己的。我们一定要按着《观无量寿佛经》里的净业三福,努力修行,老实念佛,求福求慧求生净土。

  
  从得到真实的利益方面来讲,我们要培养专注比较好。我们在听播经机讲四十八愿的时候,就要好好地听。听,要与法义相应,这实际上是为我们念佛做准备、增加信愿的,不是说听经就会耽误念佛,不存在,磨刀不误砍柴工。如果我们听经不够,就会对阿弥陀佛的名号功德、对阿弥陀佛的信心和向往之心生起得不够,我们念起来会效果不足、很难相应。真正能够相应的话,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如果不相应呢,泛泛悠悠的念,念再多效果也不大。

  
  在家居士修行最好选择念佛法门。念佛法门只要信愿持名,无论在家还是出家,往生的条件都是一样的。只要至诚恳切,深信切愿,执持“南无阿弥陀佛”圣号,就一定能够得蒙阿弥陀佛大悲愿力加持,横超三界,带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对于在家居士来说,如果想要当生了生脱死,念佛法门就是最好的选择。

  
  学佛修行的目的是为了“见性”,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若不能立刻“见性”,就要先修自己的“心”,如何修“心”,行为能安住你的“心”!所以,要先归摄自己的行为,把自己的行为“守”住了,你的心也就慢慢收住了。要生心、安身,再用“心”去见“性”。

  
  学佛是通过建立信仰,让我们在佛法智慧之光照耀下,断除无始以来的黑暗烦恼,在佛陀慈悲利生的大爱精神感召下,发起“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无上悲愿,在自利和利他的过程中积聚菩提资粮。要做到这些,需要从四个方面去成就,如《菩提资粮论》中说:“为法不为利,为德不为名,欲脱众生苦,不欲自身乐。”

  
  念头分两种:有念、无念。这两种都要教它不生才称之为一念不生。有念若生,落入常边,执著就是常见;无念若生,落入断边,执著就是断见。这两种常见、断见都是邪见。有念、无念都不生,离两边契中道,这才是正见。如何不生这两种念呢?念佛!持名念佛蕴含着甚深的道理。当念佛名号一心不乱的时候,一丝杂念没有,契合于无念;佛号念得清楚,契合于念。这样用功下去,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念而无念,虽念而非常;无念而念,虽无念而非断。念即无念,则非念;无念而念,则非无念。非无念就是念,非念就是

  
  学习佛法有没有次第?其实这个也很重要。我把它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要亲近善知识;第二步,要听闻正法;第三步呢,如理思维;第四步呢,法随法行。你首先要找到一个善知识。就是他能懂佛法,他能教你法,一定是正知正见的,这就是善知识。那我们找这个善知识干嘛呢?亲近善知识干嘛呢?就是为了听闻正法。如果不听法,你找善知识就浪费掉了,就没有意义。所以找到善知识,就是因为他能给你开示,能引导你,能给你讲正法,能让你的生命的走向

  
  我们妄念纷飞,念头有恶、有善、有无记,“不怕念起,就怕觉迟”,这个念头起来都不怕,怕的是我们这个觉悟和觉知,不能观察到这个念头的善恶属性,这个很可怕,所以一般的凡夫、苦恼众生一天到晚都是在烦恼纷飞当中。既然我们知道念头起来以后,可以用佛法来对照,对照一下这个念头是善念还是恶念。四正勤里面就有,对我们的念头,已生的善念要另其增长,未生的善念要另其生起。已生的恶念要另其消灭,未生的恶念要不让其再生起,这就是修行的功夫。关键是要对照,知道念头的善恶属性后,用四正勤的方法来对

  
  深信,是不可扭转的。因为对缘起法、对诸法的如实相非常清晰,所以这种信心不会受任何人、任何事的影响而改变。但在客观现实中,有很多退失信心的情况。我们常听人说,“好人不得好报!”“坏人过得多滋润啊!”为何会有这样的看法?

  
  当然可以!佛是真语者、实语者、不妄语者、不诳语者,我们对佛陀的一切的教言都不应该有疑。“疑”是啥意思呢?疑是根本烦恼啊!你看贪嗔痴慢疑,它跟贪嗔痴差不多的,是我们的根本烦恼。所以,为什么很多的学佛人在学习佛法过程当中没有获得利益?其中除了贪嗔痴慢,那就是疑。“他讲的这个东西是不是真的?”“他说

  
  修行最重要的根本,我觉得是愿力。一个人对做一件事情没有这种信念,其实他是做不好的,而且也没有力量。这个誓愿力是发自我们内心,对一件事情正确的理解,而发出了一种美好的愿望。就像很多人说我们为什么要修行?就是因为我们认识到修行对我们生命很重要,所以你才会有这样坚固的誓愿力。有了这样以后,就是要改变自己的问题所在。我们会有很多错误的思想和错误的行为,但修行最重要的是改造思想,然后思想去带动行为。
  可以穿,也可以不穿。正常来讲,如果我们举行法会,相对比较隆重的时候啊,我们去到殿堂的时候,我们都需要;安居期间,你穿海青,就不用搭衣;那你正常……比如说我自己在房间念经的这种情况下,是不用穿海青、也不用搭衣的,我们念我们自己的经就好。那如果你去到寺院,你要和大众一起共修的情况下,那就一定要穿。

  
  念佛这个念不是只指嘴巴念,嘴巴念佛是一个方便,更重要的是要心心念念,思量佛的功德。他为什么能成佛?就是因为他自我觉醒了,而且他也愿意帮助别人觉醒,最后觉行圆满以后,他就成佛了。经过他这样的一个次第,我们就要悟到一个道理。首先,我们念佛要认识到我们凡夫与佛的距离。凡夫最大的弊端就是自私自利。我们

  
  很多人认为佛号里面什么都具足了,然后就抓住这个,实际上还是对很多东西放不下。要放生、还要做很多事情,这不耽误了我自己的事情吗?“一句佛号就可以了”,这好像占了很大便宜似的,就是怕去作功德、舍不得,想少花钱、怕亏了,这种心态还是与佛号不相应的。

  
  五戒和梵网经菩萨戒可以一天中受,先受五戒次受菩萨戒。犯戒不一定失戒体,要看犯了什么戒。不要自己吓自己呀,这样很冤枉呀。但是半月半月诵菩萨戒,日日佛前忏悔是菩萨必须的功课。如此可以时常防非止恶,不至于犯重戒。

  
  当然可以,如果说只有出家人可以得解脱的话,那这个法是不平等的,就是佛法就不平等。你要相信佛陀讲的法,都是平等的法、都是没有差别的法,在家、出家都可以修成正果,都可以获得佛法的利益,都可以出三界、断轮回、了生死、证菩提,平等的啊。

  
  在家居士,家庭工作与修行皆要兼顾,实属不易,理应权衡,不可于某一方面投入过多精力,而影响到其他事情。也不可为了生计而废弃修学佛法,所以,功课可以简单直接,在家居士也可不必按照寺院早晚课来,可根据自己好乐的法门,制定功课,并且长期坚持。

  
  佛教传入中国已经两千多年了,但是出家和在家的佛门弟子们诵经打坐念佛起初时并没有固定的早晚课诵本。自晋朝至唐宋,虽有早晚课诵,但不统一,汉传佛教各宗派各门派之间并不一致。到了明朝,莲池、藕益大师为方便佛门弟子修行,开始制定早晚课诵,直到清朝初年经玉琳国师才固定下来。

  
  犯戒的情况就是:第一,过了正午以后吃东西;第二,吃的东西就是一般的食物——主食、副食;第三,已经吃了,吞咽下去了;第四,是在没有疯狂的情况下吃,也就是在大脑清楚的情况下吃的。不犯戒的情况就是:从天亮明相出来,早晨起来伸出手去,能看见手掌的纹路,这个就是明相。从明相出来到中午(日正中十二点左右)这段时间,不同的季节和不同的地区,它还不

  
  『没有,修行没有任何的诀窍,更没有捷径可走。』修行贵在坚持,贵在老实,贵在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我们华人有一句成语叫:水滴石穿,绳锯木断。这应该是两句,而不是一句。我跟诸位同修讲,要想做到水滴石穿和绳锯木断,首先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水要不停地滴,绳子要不停地锯。这个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我们修行人要想有所成就,一定要勇猛精进,不懈怠,不放逸,不间断。坚持非常重要。这个是第一个条

  
  有条件的居士可以单独安排一间房间作为佛堂,没有条件的居士如要供奉佛像,应避开卧室、厨房及厕所,选择干净、敞亮的地方安置供桌。供桌的高度需腰部以上,供品可选择香、花、灯、瓜果,乃至一杯清水皆可。瓜果及清水在供奉完毕后可以自行食用或饮用。

  
  有的居士具备善知识的特点,可以帮我们更好的修行。而有些居士表面上“学佛”,但实际上却障碍我们!如果你身边有这四种修行出现偏差的“居士”,一定要注意了!跑跑居士,修行全在脚上,脚力好,往往情商也较高,喜欢跑道场,喜欢受戒,喜欢参加佛事法会。

  
  学佛后,有人希望通过在寺院里做义工,来为自己培植福报,求得佛菩萨更多的加持,让自己的人生更顺畅、更好。可是,也有人因无闲暇做不了而焦急。做义工本来是你情我愿的事,寺庙有需要,正好你有时间,又愿意做,那就做。如果因为工作忙没时间,这不是你的错,也不要觉得自己有什么亏欠,机缘不成熟就慢慢来。
  可以。你可以试一下,最快的速度一分钟能念多少声,算下来一个小时能念多少。然后你可以把数字放开,按时间算。印祖也常说按钟,一钟就是一个小时。这一个小时按照你的速度,不管念了多少,只要心在佛号上系住就行,摄心就行,就按照那个数量来算。

  
  虽然每天都在听经闻法,但就是智慧不生。我估计原因就是法不入心。有些人可能每天都在听,但是真正能入心的很少,大部分是入脑,然后睡一觉又忘了。这样的问题主要来自哪里呢?其实有慢法。现在很多人因为网络发达,闻法听开示好像都很简单,来得太容易就不珍惜。甚至多数的人,一边做着其他的事情,一边听经闻法,像这样肯定是不会有好效果。

  
  因为我们无始以来,在烦恼、贪瞋痴里熏习得太久了。这些习气、烦恼、贪瞋痴,想要在念上一、两年佛后就全部消灭,这只能是一个妄想,我们会因为这个妄想而痛苦、纠结。现在怎么办?我们要多练、反复的练、不厌其烦的练,这就叫做一门深入、长时熏修。

  
  建议你,如果实在计数跟不上,可以按前面讲过的,计时间,然后折算成数量。如果跟着音频念,就要有所选择了。有的音频实际上是一种唱念法,就是传统寺院道场那种唱诵念佛。有的是把佛号谱上旋律,像唱歌一样。你把这个先搞清楚。

  
  佛像一定要供在佛堂中间,菩萨供在佛像两边,诸神供在菩萨的外侧,可以作为三宝的外护。请他们跟你一起学佛,也让诸神亲近三宝,请他们做佛教的护法善神。你可以替他们做个三皈依,他们也是佛门弟子了,请他们修学佛法,种成佛的善因,跟你一起共修,这样就很好。

  
  一个人适合哪个道场,一个看业力,一个看愿力。心中无大愿,你以为自己在选择道场,其实是业力的驱使,万般都是业,半点不由人。心中有愿的人,就看个人自己内心的准备,然后感召相应的道场、同修、善知识。如果一定要说有所选择的话,基本的条件,要符合修学者个人的愿力,比如说你是修学净土法门的,尽量在净土道场,这样较相应,也

  
  《瑜伽师地论》所讲的闻法当起的五种想:一、珍宝想。人生难得,佛法难逢。能够得到人身,又能够听闻佛法,实在是难遭难遇。所以当我们听闻佛法的时候,应作珍宝想。佛法就像世间的宝贝一样,人人都喜欢,珍贵稀有难以得到。二、眼目想。一个人如果没有眼睛,走路就很容易绊倒摔跤。我们能够听闻到佛法,就“譬如明眼人,能避险恶道”。也就是说,听闻佛法能够让我们出生智慧,有了智慧就不会造作恶业堕落三途,所以闻法应

  
  作为居士,一定要和出家的师父们保持一定的距离,有佛法的问题,就恭敬地请教,没有问题,就好好安住自己当前的状态,好好学习。不要随时随地,毫不犹豫地拿起电话就给出家师父们发信息、打电话。因为我们不知道,他们此刻正在忙什么,他们此刻正在安住于什么状态里。

  
  善信问:阿弥陀佛!顶礼师父!自己功课太多了,感觉太累了,想松口气,该怎么办?觉火法师答:不是功课太多,应该调整的是自己过高的期望。试想一天的工作生活中,念佛修行的功课有几分?恐怕不到两个钟头吧?那问题出现在哪里?对了,是自己妄想心在活动。

  
  修行来讲,它跟在家和出家是没有区别的。就是在家人和出家人,他唯一的区别在于戒律上面的区别,而不是在修行法门上的区别,法门上来讲是一样的。我修净土跟你修净土,它是没有区别的。不能说和尚念的“阿弥陀佛”,是不是功德要大一点?是不是效应要好一点?未必嘛!

  
  善人修净业正因,基址巩固,所以念佛能够得到真实利益。在家人身在俗世,事务过多。而念佛一法,最为方便。可以在早晚,于佛前随分随力,礼拜持念,回向发愿。除此之外,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一切时,一切处,都可以念佛。对于洁净处,恭敬时,或出声,或默念,都可以。如果至不洁净处(如登厕等),或不恭敬时(如睡眠洗浴等),但宜默念,不宜出声。

  
  我们临终的时候,往生净土到底是靠佛力还是靠自己?其实因缘所生法,它不可能单方面佛力就接引我们去往生。它需要佛力、法力、心力,这三力汇于一时,才能成就往生之大事。净土法门很多人往生确实会偏重于说全凭佛力,如果没有阿弥陀佛的本愿摄受力,那我们自己再大的能力你也是往生不了,所以这一点是一个基础。阿弥陀佛慈悲愿力来摄受我们,我们要对这个法门产生信心,对阿弥陀佛产生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qgpp.cc。笔趣阁手机版:https://m.bqgpp.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