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故事_佛教的法器是什么?佛教法器简介
笔趣阁 > 佛教的法器是什么?佛教法器简介 > 人物故事
字体:      护眼 关灯

人物故事

  
  梁武帝(464~549),南北朝时南梁的皇帝,姓萧,名衍。武帝最初研究儒学,后来信奉道教,502年即皇帝位,称帝不久,就宣布舍道归佛。在位期间,对佛教非常重视,国家因而特别兴盛。因为武帝笃信佛教,所以历史上有“皇帝菩萨”的说法。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时,曾有一世,他是叶波国涩波王的太子,名叫须达拏。叶波国非常富强。须达拏太子性情仁慈善良,广修布施。有一次,他请求父王,把国库里的一部分金银,拿出来让他布施给全国的苦人。国王只有这一个太子,答应了他的请求。太子一连举行了七天的无遮大会(无遮,无阻拦也),要求施捨的,都有求必应,满其所愿。大家感恩戴德,欢

  
  传说,在兴建寺庙期间,有一次道信路过山门口的洗手池,忽然看见水池中冒出两根一样长、一样粗的无皮无叶的树枝,在水池中不断翻滚。道信越看越奇,就把树枝捞起来,顺手插在殿前的香炉旁边。他刚一转身,树枝就发出轻微的响动,不一会儿,就长出了很多绿色的叶

  
  惠真,公元672年出生,十三岁剃度,十六岁受了沙弥十戒,他在戒律的研学中,发现很多问题,不解,于是就想去印度求经。我们都知道玄奘大师去印度取经,知道法显,知道义净,但这只是历史上留下名字的先驱们,其实,在整个的佛教发展历程当中,还有无数默默无闻的先驱们为之毕生奉献,才有了今天我们依然能够闻法修

  
  文殊菩萨,与地藏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他以大智为本愿,以慧行断众生无明之根,是“智慧”的化身。所以他又被称为大智文殊师利菩萨。相传,文殊菩萨曾仗剑逼佛——当时正值灵山大会,在场的比丘们深入禅定,看到了自己过去的种种,因此心神不宁,沉溺于纠结和懊悔之中,苦苦挣扎。

  
  济公由于深受民众喜爱,身上逐渐被附会了神话传说色彩。据《清一统志》记载,济公所居的净慈寺曾一度毁于大火,道济四处化缘以重建寺院。当他来到严陵(今浙江桐庐),看见四周诸山树林茂密,于是脱下袈裟向空中一扔,把周围各山都罩了进去。于是神奇的事情出现了,只见刹那间,山上的树木竟被一根根地拔了起来,推到江边,然后顺流东下,最后这些树木都来到了净慈寺的那口井里。寺里的僧众们将木料从井里捞上来,使净慈寺得以恢

  
  成语“天女散花”主要讲的是佛陀派文殊菩萨率众探望病中的维摩诘居士之故事。维摩诘是居住在毗耶离城的一位在家大菩萨,相传是金粟如来的化身,自东方妙喜国化生于此,以居士身份辅助佛陀摄化群生。据《维摩诘·观众生品》记载:一天,佛陀在西天坐莲花宝座讲经说法时,遥知维摩诘居士生病了,就让诸天菩萨和众弟子前去毗耶离城问候探望。佛陀知道,维摩诘必定乘此机会讲经说法,就派身边的“天女”去检验诸菩萨和弟子

  
  佛驮跋陀罗尊者,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人,其塔现存庐山东林寺。2018年7月,尼中友好协会捐赠尊者铜像一尊,位于塔之西侧,旁有碑记。塔之后侧,九幅壁刻浮雕半圆围绕,刻画了尊者万里迢遥、流化东土之一生。尊者是历史上第一位葬于庐山的外国高僧,今依《东林十八高贤传》《高僧传》等所载,略述尊者生平德业。

  
  济颠,法号道济,民间俗称“济公”,既是宋代西湖一带的神僧,也是后世戏曲小说所常描述的一位奇特的出家人。济颠,俗姓李,浙江天台县人。少年时,从灵隐寺住持佛海瞎堂禅师出家。传说他言行类似癫狂,为人“狂而疏,介而洁,着语不刊削,要未尽合准绳,往往超诣,有晋宋名缁逸韵”。由于行为疏狂,不检细行,又常饮酒食肉,与市井中人交往,因此当时人以之为癫狂,而称之为

  
  佛陀的一生,从出生、成道到涅槃,都与花有密切的关系。关系于佛陀托胎和降生就有“象口含莲”“步步生莲花”等成语流传至今。据《释迦如来成道记》记载,佛陀在诞生之前,其母摩耶夫人曾作了一个奇特的梦,她梦见一只雪白的大象脚踏莲花进入宫殿,在她卧榻周围绕三匝后,再从她右肋下钻入身体中安住,不久她就有了身孕。

  
  章安灌顶大师,章安是他的祖籍,灌顶是他的法名,章安现在是一个镇,归浙江临海管辖。公元561年,陈文帝天嘉二年,大师出生,三个月时,就能跟着母亲念三宝名,当时有出家人从他家门前经过,对他母亲说,这个孩子不一般。母亲就给他起名“非凡”。

  
  慧远(334-416),俗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省宁武附近)人,其生活的年代,正是整个社会处于大混战、大分裂的东晋时期。慧远出身于仕宦家庭,家境优裕。当时,北方政局动荡,当权者统治苛暴,不少富家子弟南下避难,跟随这一潮流。
  孔雀王朝的阿育王,统一印度以后,举办了一次盛大的供僧法会。阿育王心怀恭敬,对每位前来应供的僧人都虔诚顶礼。在前来的僧众中,有一位小沙弥。在众人面前顶礼小沙弥,阿育王觉得有失身份,就把小沙弥请到没有人的地方顶礼,并嘱咐说:“您是小孩子,刚才我向您顶礼的事情,请您不要告诉别人

  
  按照《四分律》的记载,那个时候佛陀带领着弟子们在人间游行,四处教化有缘的众生。有一次他们来到了苏婆罗国的毗兰若。因为印度的文化是非常尊重宗教导师的,毗兰若的城主一位婆罗门,听说佛陀来到这边教化,他就按照礼节过来拜访,并邀请佛陀和弟子们在这个地方做三个月的夏安居。

  
  弘一大师出家后著书立说,广弘戒律,被誉为律宗第十一代祖师。他持戒精严,俭朴惜福,严持“过午不食”戒。平日赤脚草鞋,一领衲衣穿了二十多年,一顶蚊帐破得到处是洞,时而用布补,时而用纸糊。大师平生持戒念佛,以德化人。有一次,广洽法师去探望病中的弘一大师,看到他还是坚持写字、拜佛等,便关切地说道:“法师,该休息了!等病好了,再活动。现在,您的病好些

  
  五祖弘忍付法给六祖慧能,是半夜三更,悄悄进行的。最后,五祖交待说:“佛法是以心传心。自古以来,佛佛相传,是真传本体。师师相付,是密付本心。既是心传,何用衣钵?衣钵容易引起争端,传到你这里,就算了,衣钵不再往下传了。要是传衣钵,性命好像挂在细丝上一样,随时都有危险。你赶快离开这里,恐怕有人会害你。四年以后,我就要圆寂,大法靠你弘

  
  佛教里流传著一则故事:宋朝时,当朝为官的苏东坡与金山寺的佛印禅师是好友。某天,苏东坡作了一首诗:「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苏东坡认为这首诗体现了自己高超的修行境界,即刻命书僮划船过江,将诗作送往江南的金山寺,请佛印禅师印证

  
  质多哈达尊者是一位非常有特点的尊者。他出家前是舍卫城的一位农夫,家境非常贫穷。他以牧牛为业,每天就靠给东家放牛来谋生,那个时候放牛是很不容易的。有一天他赶着牛群来到森林,当时天降大雨,雷霆霹雳,是个特别暴烈的天气,这些牛就受惊了,突然一个炸雷下来,整个牛群都吓得四散奔逃,一下子牛群就跑散了。那么大的森林,路径又很复杂,每一头牛价值都很高,跑丢了怎么办

  
  净土宗的第八代祖师莲池大师,也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莲池大师在净土宗的祖师里,是唯一一个半路出家的祖师,三十一岁出家。莲池大师善根非常深厚,早年在家的时候,邻居有一位老婆婆天天念佛,莲池大师当时年龄还很小,看这位老婆婆天天念佛,就好奇地问:“您怎么天天念佛呀?”老婆婆说:“念佛的好处说不完,我丈夫念佛,临走的时候,跟大家告别了一声就很自在的往生了,所以我也天天念佛

  
  北宋五祖师戒禅师是一位开悟的高僧,禅师法号“师戒”,后任五祖寺住持,因此称“五祖戒禅师”。在《居士分灯录》里,记载东坡前生为五祖戒和尚的典故。苏轼的母亲刚怀他时,曾梦见一位身躯瘠瘦、眼睛眇细的出家人,而后便生下了苏轼。事隔数年,苏轼的弟弟苏辙在高安为官时,和真净、文圣、寿聪等三位法师常在一起论道参禅。一天,这三位出家人同时梦见迎接五祖戒禅师,三人正在交谈时,苏轼刚巧来寺拜

  
  鸠摩罗什法师,为我国历史上著名佛经翻译家。译经之余,在草堂寺讲经说法。各地赶来听讲的人,多达五千余人,蔚为一时之盛。我国佛教三论宗和成实宗,即由鸠摩罗什而导其源。唐太宗的这首诗,就是为赞美鸠摩罗什的这一功绩而作。原诗刻在碑石上,存草堂寺,后佚。一说此诗为唐玄宗李隆基所作。

  
  鸠摩罗什法师是后秦(姚秦)的一个僧人,是佛学家、哲学家、翻译家,他名字又翻译为“鸠摩罗什婆”或者叫做“鸠摩罗耆婆”,简称“罗什”。他的名字实际上是他的父亲跟母亲名字的结合,因为他的父亲叫做鸠摩罗炎,母亲叫做耆婆,所以他的名字就叫做鸠摩罗耆婆,就是父母之名的结合。音译叫“鸠摩罗什”,意译叫做“童寿”,“寿”不是指寿命,而是说他的德行非常的深厚,年少而有奇德,所以叫做童寿,他非常年轻的时候,就具足高尚的修为跟德行,名传西域各地,声震中

  
  弘一大师五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不在世了。弘一大师七岁的时候开始练字,当时,拿整张的纸瞎写,一点不知道爱惜。弘一大师的母亲看到了以后就严肃地说:“孩子,你要知道,你父亲在世的时候,不要说这么大整张的纸不肯糟蹋,就连寸把长的纸条,也不肯随便丢掉。”弘一大师母亲的这一番话,是让弘一大师从小养成惜福的好习惯。弘一大师之所以后来成为弘一大师,我想,跟弘一大师母亲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印光祖师曾经说过,有贤母才有贤子女。所以作为母亲,教育孩子一定要从小让孩子养成惜福的

  
  舍利弗也是《心经》里的“舍利子”,翻译过来有“身子”的意思。舍利弗的名字源于他的母亲,因为母亲长得非常漂亮,眼睛像印度舍利鸟的眼睛一样漂亮,所以大家给母亲取了个外号叫“舍利”,舍利的儿子自然而然就叫做“舍利子”。他是当时的摩揭陀国人,父亲提首是国家里一位非常有名望的辩论师。舍利鸟的叫声非常好听,有的地方又叫百舌鸟,我们这里好像是叫鹙鹭,在西方极乐世界有一种鸟叫舍
  佛驮跋陀罗,汉译为觉贤,迦毗罗卫人,释迦族甘露饭王后裔。三岁时其父亡故,只能与母亲相依为命。五岁时,母亲又去世,遂被收养于外婆家。堂伯鸠婆利见其聪敏,又同情他是一个孤儿,于是把他接回去,剃度为沙弥。到十七岁时,与同学一起,以读诵为业。别人需要一月读完的,觉贤一日便可完成。其师叹曰:“觉贤一日赛过别人三十日。”后受具足戒,修习精勤,博览群经,多所通达,尤其以禅律驰名

  
  灵意老和尚1926年(二月初六)出生于山西省大同市山阴县。19岁于大同南寺礼上慧下果律师剃度出家,1947年在北京慈舟老法师座下受戒,1948年在浙江阿育王寺拜佛舍利,1949年朝普陀后去广东云门寺亲近禅宗泰斗上虚下云老和尚,1953年随老和尚前往江西云居山真如寺。

  
  真达法师(1870—1947)俗姓胡。名惟通,号体笵,一号逸人。安徽歙县人。年13岁丧母,17岁丧父,身世孤零,即离乡背井至苏州习南货商。一日随店主妇朝礼南海,见普陀山寺院清净,佛像庄严,遂萌离俗出世之想。19岁,辞去店中职务,至普陀山三圣堂礼峭岩和尚剃度出家。

  
  民间流传着一段警示语,说有一位老人死后去见阎王,怪阎王没提早给他通风报信。阎王说:“我给你报信已经好几次了!你的眼睛渐渐昏花,你的耳朵渐渐聋了,你的牙齿渐渐坏了,这是我第三次给你报的信。你全身各部位日益衰弱,我给你报信的次数不知有多少啊!”

  
  当年的长安僧团以鸠摩罗什大师为首,他座下有八位高足弟子,其中有个叫道融的,他的辩才很好,记忆力也很强,内外的典籍都能够记忆下来,觉悟程度也很高。当年有一个狮子国的婆罗门,听说长安的佛法很兴盛,他读了很多的经典,博学多闻,很擅于辩论,他就找上门来要跟长安的僧人辩论。

  
  “罗睺罗”意为“覆障”,关于这个名字还有一段典故。原来,悉达多太子决定出家时,夫人耶输陀罗说:“你出家可以,但必须留下后代。”当耶输陀罗怀孕后,太子随即离开王宫出家。没想到,这个孩子直到悉达多在雪山苦修六年后,才从母亲耶输陀罗的肚里出世,取名罗睺罗。

  
  佛源妙心禅师(1923-2009),近代禅宗泰斗虚云老和尚嗣法传人之一,云门宗第十三代祖师。从1953年起,先后担任广东云门寺、南华寺、湖南益阳白鹿寺、栖霞寺、德山乾明寺、南岳祝圣寺等6个著名寺院的方丈。2009年2月23日,农历正月二十九,圆寂,世寿87岁,僧腊69岁,戒腊63岁。

  
  今天给各位讲讲我们本寺的赵州和尚和赵州禅。赵州禅的内容非常丰富,就像古人所说,讲到赵州禅,就没有你的开口处,不知从何说起。在无说当中,也还是要说一点,这样才能使我们有一点点认识。赵州和尚生于中唐,圆寂于晚唐。他本名从谂,俗家姓郝,是山东人。

  
  大智律师,即宋代灵芝元照大律师,他是南山宗的祖师,余杭人。最初依止东藏慧鉴律师专学戒律,后来依从神悟法师听天台教观。神悟法师勉励他深究探明《法华》妙义,作为根本要务。后来他又跟广慈法师受菩萨戒,当时戒光发现,就博究南山一宗。常常拿着锡杖,持着钵盂,在街市上乞食。

  
  清朝乾隆年间的道彻法师,是钱塘人。他出家的时候,在半山岭的安隐寺。刚开始,他去参崇福、高旻的这些祖师、尊宿们,就是大禅师,之后发明了根本,就是开悟了。开悟以后,他又还回来,专修净业,当时在杭州北门外四十里打饭桥,文殊庵。

  
  在净土教史上,有好多主动舍报归西的莲宗祖师。确实也有居士也问过我说,这不是属于自杀吗?可是《净土圣贤录》里边,记载了好几位这样主动舍报的。要么是当时他觉得于住持正法无益,就是说这个色身留着没用;要么为了度化众生,具足了福报因缘的弟子。那么我们就要另当别论。

  
  毗沙门天王,即是掌管财宝之天神,又称为多宝藏菩萨。在《增一阿含经·三o二》中曾记载毗沙门天王帮助一位极为贫困的鸡头梵志,准备种种食具供养佛及僧众,乃至修得阿罗汉果的故事。虽然对天王描述不多,但故事却耐人寻味。在释迦牟尼佛住世时,有一次,世尊与五百比丘正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中。这时,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乘宝羽车来到祇树给孤独园中,邀请世尊和比丘众,到罗阅城迦兰陀竹园中结夏安居,并供养衣食等。世尊默然受请。
  万年寺是峨眉山众多禅院中的一个,它的无梁砖殿为国家级保护建筑。在万年寺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有一位名叫广浚的僧人常在这里弹琴诵经,广浚禅师的琴声不仅让游人香客如痴如醉,就连天上的仙女也陶醉其中。有位仙女为了听广浚禅师弹琴,躲藏在了寺庙的水池中,天长日久,仙女竟变成了青蛙,还能发出模仿琴声的叫声,和寺院中传出的古琴声难辨真伪。

  
  本师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位年老的比丘,因为长期生病,不仅身体枯瘦,面容憔悴,甚至因为没有人照顾而污秽不堪,身上散发出阵阵恶臭。有一天本师释迦牟尼佛带领着弟子们来到生病老比丘的住处,跟佛陀同行的弟子们见到老比丘的屋里如此污秽脏乱,每一个人都掩鼻皱眉,希望能够早点离开。

  
  有一天,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因为精进修行导致双目失明的阿那律尊者准备缝补衣服,可是,阿那律尊者怎么也没有办法将线穿进针孔里。在束手无策之际,尊者自言自语说:“诸位得道的圣者!有谁愿意为我穿线呢?”这个时候,有一个人走了过来,伸出手说:“你把针线拿来,让我代你穿吧!”那声音不是别人,正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声音

  
  唐代有一位怀玉禅师,他就是念《阿弥陀经》念了30万遍,每天念佛号5万遍。他是夜不倒单念佛。你看古人这种修行哪,那真是真修实干。这个怀玉禅师他就一生有一个愿:要上品上生,精进努力。这样到临命终时还真的是佛菩萨遍满,来了很多,有一个菩萨从他的窗户飞进来,手里拿着莲台。

  
  明朝末年的政治黑暗时期,常有人受到无端的政治迫害而下狱,甚至枉死,即使是出家的僧侣,也难以幸免,遍融大师即是一例。当年,大师驻锡在杲日寺讲解《华严经》时,有位狂僧冒犯了太宰被关起来,他托词说遍融大师也有关系,大师因此也一并被牵连入狱。

  
  修行,必须时时将心地的垢秽清除、扫除烦恼,正所谓修于内心,行之在外。佛陀在世时,有位弟子名叫盘特尊者,带着他的弟弟投入佛陀座下,在僧团中修行。盘特尊者很有智慧、很聪明,但是他的弟弟周利盘特却是反应迟钝,总是心不在焉而无法集中精神,所以盘特尊者对弟弟感到很无奈,也教得很灰心。

  
  今天要跟大家讲的《圣贤录》里的往生故事,叫性专法师,就是我们说的专修净土的专。他的字也很有意思,叫守庵,就是守株待兔的守。实际上,念佛就是守株待兔。性专法师,是明朝人。他年少出家,参访了很多的善知识。后来拜妙峰禅师,受戒,听他讲《法华经》。之后自己告辞,实修去了,住在妙峰顶,专修头陀。当然那会儿他并不是去专念佛,而是诵《法华经》。

  
  我们同修们常会有这样的疑问,说:“法师呀,我有业障,我心不清净!”刚开始我也说:“慢慢消。”后来我也反问:“你是依照佛的清净度来要求自己吗?”但凡我们是凡夫,都会有业,都会生障,正因如此,所以才需修行,叫做业消智朗,障尽福生。不要说我们,历代这些往生的祖师爷们,也都有业障。只不过他们修成就了,我们是一边要还,还要继续欠。祖师菩萨们再来呢,就是只还不欠。

  
  佛陀在世时,有一个波斯匿王,他娶了一个夫人叫茉莉夫人。为什么叫茉莉夫人呢?她本来是贫贱之人,生来就是个婢女。在当时,如果生来就是婢女,就永远都是婢女,不可能成为夫人,但是她做到了。她是怎么做到的呢?有一次,佛在舍卫城乞食,路过一个地方,茉莉夫人正好在旁边,她就看到佛的威仪和宝相庄严,当下就对佛信奉无疑,还拿东西供养佛。而且,她心中当下就发愿“我要改变下贱的婢女身份”,因为她尝够了痛苦,被人指使来指使去,每天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西归直指》中有一个精妙深远的比喻:“野狐黑夜入厨房,饱食睡去。天明不能逃窜,乃佯死而待人弃去。未几,果有欲弃之者。一人曰:狐尾甚佳,待我割之而后弃。狐闻而惧,忍痛而听其割。俄有童子来,欲取其两耳。狐闻益惧,然思两耳犹无关于性命,仍复忍之。”

  
  说起莲池大师,社会上很多不了解佛教、不信仰佛教的人都晓得他的《七笔勾》,我们这里来念他的《七笔勾》第一笔,“恩重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嗏!出世大因由,凡情怎剖,孝子贤孙,好向真空究,因此把五色封章一笔勾。”

  
  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之隆盛,在中国历史上可比于汉唐盛世,后人大多知道汉唐盛世得益于帝王内用黄老之术,而很少有人知道清朝帝王深通于禅宗心法,尤其是这三代盛世中承上启下的雍正皇帝,更有融法王兼人王之尊于一身的殊胜风采。梁武帝与佛教有什么关系,四次舍身入寺的是哪个寺?
  梁武帝(464~549),南北朝时南梁的皇帝,姓萧,名衍。武帝最初研究儒学,后来信奉道教,502年即皇帝位,称帝不久,就宣布舍道归佛。在位期间,对佛教非常重视,国家因而特别兴盛。因为武帝笃信佛教,所以历史上有“皇帝菩萨”的说法。

  须达拏太子的伟大布施心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时,曾有一世,他是叶波国涩波王的太子,名叫须达拏。叶波国非常富强。须达拏太子性情仁慈善良,广修布施。有一次,他请求父王,把国库里的一部分金银,拿出来让他布施给全国的苦人。国王只有这一个太子,答应了他的请求。太子一连举行了七天的无遮大会(无遮,无阻拦也),要求施捨的,都有求必应,满其所愿。大家感恩戴德,欢

  道信大师倒插柏的传说
  传说,在兴建寺庙期间,有一次道信路过山门口的洗手池,忽然看见水池中冒出两根一样长、一样粗的无皮无叶的树枝,在水池中不断翻滚。道信越看越奇,就把树枝捞起来,顺手插在殿前的香炉旁边。他刚一转身,树枝就发出轻微的响动,不一会儿,就长出了很多绿色的叶

  惠真和尚是谁,活了多少岁?惠真和尚的一生
  惠真,公元672年出生,十三岁剃度,十六岁受了沙弥十戒,他在戒律的研学中,发现很多问题,不解,于是就想去印度求经。我们都知道玄奘大师去印度取经,知道法显,知道义净,但这只是历史上留下名字的先驱们,其实,在整个的佛教发展历程当中,还有无数默默无闻的先驱们为之毕生奉献,才有了今天我们依然能够闻法修

  文殊菩萨仗剑刺佛的故事
  文殊菩萨,与地藏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他以大智为本愿,以慧行断众生无明之根,是“智慧”的化身。所以他又被称为大智文殊师利菩萨。相传,文殊菩萨曾仗剑逼佛——当时正值灵山大会,在场的比丘们深入禅定,看到了自己过去的种种,因此心神不宁,沉溺于纠结和懊悔之中,苦苦挣扎。

  济公和尚重建净慈寺的神话传说
  济公由于深受民众喜爱,身上逐渐被附会了神话传说色彩。据《清一统志》记载,济公所居的净慈寺曾一度毁于大火,道济四处化缘以重建寺院。当他来到严陵(今浙江桐庐),看见四周诸山树林茂密,于是脱下袈裟向空中一扔,把周围各山都罩了进去。于是神奇的事情出现了,只见刹那间,山上的树木竟被一根根地拔了起来,推到江边,然后顺流东下,最后这些树木都来到了净慈寺的那口井里。寺里的僧众们将木料从井里捞上来,使净慈寺得以恢

  天女散花讲的是什么故事与道理?
  成语“天女散花”主要讲的是佛陀派文殊菩萨率众探望病中的维摩诘居士之故事。维摩诘是居住在毗耶离城的一位在家大菩萨,相传是金粟如来的化身,自东方妙喜国化生于此,以居士身份辅助佛陀摄化群生。据《维摩诘·观众生品》记载:一天,佛陀在西天坐莲花宝座讲经说法时,遥知维摩诘居士生病了,就让诸天菩萨和众弟子前去毗耶离城问候探望。佛陀知道,维摩诘必定乘此机会讲经说法,就派身边的“天女”去检验诸菩萨和弟子

  济颠是哪个朝代的?北宋神僧济公的神奇传说
  济颠,法号道济,民间俗称“济公”,既是宋代西湖一带的神僧,也是后世戏曲小说所常描述的一位奇特的出家人。济颠,俗姓李,浙江天台县人。少年时,从灵隐寺住持佛海瞎堂禅师出家。传说他言行类似癫狂,为人“狂而疏,介而洁,着语不刊削,要未尽合准绳,往往超诣,有晋宋名缁逸韵”。由于行为疏狂,不检细行,又常饮酒食肉,与市井中人交往,因此当时人以之为癫狂,而称之为

  佛陀的一生,都与花有密切的关系
  佛陀的一生,从出生、成道到涅槃,都与花有密切的关系。关系于佛陀托胎和降生就有“象口含莲”“步步生莲花”等成语流传至今。据《释迦如来成道记》记载,佛陀在诞生之前,其母摩耶夫人曾作了一个奇特的梦,她梦见一只雪白的大象脚踏莲花进入宫殿,在她卧榻周围绕三匝后,再从她右肋下钻入身体中安住,不久她就有了身孕。

  天台宗五祖章安灌顶大师艰辛坎坷的一生
  章安灌顶大师,章安是他的祖籍,灌顶是他的法名,章安现在是一个镇,归浙江临海管辖。公元561年,陈文帝天嘉二年,大师出生,三个月时,就能跟着母亲念三宝名,当时有出家人从他家门前经过,对他母亲说,这个孩子不一般。母亲就给他起名“非凡”。梁武帝与佛教有什么关系,四次舍身入寺的是哪个寺?
  梁武帝(464~549),南北朝时南梁的皇帝,姓萧,名衍。武帝最初研究儒学,后来信奉道教,502年即皇帝位,称帝不久,就宣布舍道归佛。在位期间,对佛教非常重视,国家因而特别兴盛。因为武帝笃信佛教,所以历史上有“皇帝菩萨”的说法。

  须达拏太子的伟大布施心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时,曾有一世,他是叶波国涩波王的太子,名叫须达拏。叶波国非常富强。须达拏太子性情仁慈善良,广修布施。有一次,他请求父王,把国库里的一部分金银,拿出来让他布施给全国的苦人。国王只有这一个太子,答应了他的请求。太子一连举行了七天的无遮大会(无遮,无阻拦也),要求施捨的,都有求必应,满其所愿。大家感恩戴德,欢

  道信大师倒插柏的传说
  传说,在兴建寺庙期间,有一次道信路过山门口的洗手池,忽然看见水池中冒出两根一样长、一样粗的无皮无叶的树枝,在水池中不断翻滚。道信越看越奇,就把树枝捞起来,顺手插在殿前的香炉旁边。他刚一转身,树枝就发出轻微的响动,不一会儿,就长出了很多绿色的叶

  惠真和尚是谁,活了多少岁?惠真和尚的一生
  惠真,公元672年出生,十三岁剃度,十六岁受了沙弥十戒,他在戒律的研学中,发现很多问题,不解,于是就想去印度求经。我们都知道玄奘大师去印度取经,知道法显,知道义净,但这只是历史上留下名字的先驱们,其实,在整个的佛教发展历程当中,还有无数默默无闻的先驱们为之毕生奉献,才有了今天我们依然能够闻法修

  文殊菩萨仗剑刺佛的故事
  文殊菩萨,与地藏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他以大智为本愿,以慧行断众生无明之根,是“智慧”的化身。所以他又被称为大智文殊师利菩萨。相传,文殊菩萨曾仗剑逼佛——当时正值灵山大会,在场的比丘们深入禅定,看到了自己过去的种种,因此心神不宁,沉溺于纠结和懊悔之中,苦苦挣扎。

  济公和尚重建净慈寺的神话传说
  济公由于深受民众喜爱,身上逐渐被附会了神话传说色彩。据《清一统志》记载,济公所居的净慈寺曾一度毁于大火,道济四处化缘以重建寺院。当他来到严陵(今浙江桐庐),看见四周诸山树林茂密,于是脱下袈裟向空中一扔,把周围各山都罩了进去。于是神奇的事情出现了,只见刹那间,山上的树木竟被一根根地拔了起来,推到江边,然后顺流东下,最后这些树木都来到了净慈寺的那口井里。寺里的僧众们将木料从井里捞上来,使净慈寺得以恢

  天女散花讲的是什么故事与道理?
  成语“天女散花”主要讲的是佛陀派文殊菩萨率众探望病中的维摩诘居士之故事。维摩诘是居住在毗耶离城的一位在家大菩萨,相传是金粟如来的化身,自东方妙喜国化生于此,以居士身份辅助佛陀摄化群生。据《维摩诘·观众生品》记载:一天,佛陀在西天坐莲花宝座讲经说法时,遥知维摩诘居士生病了,就让诸天菩萨和众弟子前去毗耶离城问候探望。佛陀知道,维摩诘必定乘此机会讲经说法,就派身边的“天女”去检验诸菩萨和弟子

  济颠是哪个朝代的?北宋神僧济公的神奇传说
  济颠,法号道济,民间俗称“济公”,既是宋代西湖一带的神僧,也是后世戏曲小说所常描述的一位奇特的出家人。济颠,俗姓李,浙江天台县人。少年时,从灵隐寺住持佛海瞎堂禅师出家。传说他言行类似癫狂,为人“狂而疏,介而洁,着语不刊削,要未尽合准绳,往往超诣,有晋宋名缁逸韵”。由于行为疏狂,不检细行,又常饮酒食肉,与市井中人交往,因此当时人以之为癫狂,而称之为

  佛陀的一生,都与花有密切的关系
  佛陀的一生,从出生、成道到涅槃,都与花有密切的关系。关系于佛陀托胎和降生就有“象口含莲”“步步生莲花”等成语流传至今。据《释迦如来成道记》记载,佛陀在诞生之前,其母摩耶夫人曾作了一个奇特的梦,她梦见一只雪白的大象脚踏莲花进入宫殿,在她卧榻周围绕三匝后,再从她右肋下钻入身体中安住,不久她就有了身孕。

  天台宗五祖章安灌顶大师艰辛坎坷的一生
  章安灌顶大师,章安是他的祖籍,灌顶是他的法名,章安现在是一个镇,归浙江临海管辖。公元561年,陈文帝天嘉二年,大师出生,三个月时,就能跟着母亲念三宝名,当时有出家人从他家门前经过,对他母亲说,这个孩子不一般。母亲就给他起名“非凡”。
  天如惟则禅师:我惭愧学禅,不能让父母发明生死大事、成就道业,真是羞愧之处。但是私下观察父母双亲,恐怕不是禅学的根器,就如同开药不对症,反而会因药致病,所以甲子年秋季回家,曾经以系念阿弥陀佛的法门作为当机对症的良方。

  
  一千多年前,有人问了智者大师一个问题:“菩萨去山中修行,是不是舍弃了众生,只顾自己?”不是的,因为他们的发心是不同的。本期玉佛讲堂继续给大家介绍智者大师在《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中提出的关于修禅发心的阐释。菩萨的发心最是殊胜。修禅发心的问题十分重要,发心不正,结果就不正,发心低微,成就也会低微。

  
  龙树菩萨降临于娑婆世界,那是相当有“排面”,是被佛陀“点过名”的——《三论玄义》中记载,佛陀在回答“世尊灭度后,是法何人持”时说偈:“于我灭度后,南天大国中,有大德比丘,名龙树菩萨,初住欢喜地,为人说大乘,能破有无见,往生安养国。”

  
  在古德寺有一位叫慧成的比丘尼师父,她是一位兢兢业业的香灯师父。慧成师父说:“我有幸做佛菩萨的侍者,我一定要好好地做这个侍者。”她边做香灯(寺院殿堂负责香火,卫生等),边念佛,干活修行两不误。她从十六岁出家,直到八十六岁,几十年如一日的做着香灯。

  
  鄂州圣寿寺,一如湖北农村常见的小庙,说是寺院也就仅仅只是一间砖瓦房,2年前才在超明法师的操持下又扩建了几间。超明法师和师父居住于此,相依相伴。正是这样一座寻常的小庙却成为了法晟法师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温暖所在。少年时期的法晟法师和妹妹穿着一样的衣服,头发剪的短短的,看着像个假小子。

  
  佛法传入到东土以后,一开始有点尴尬,就是佛教讲的空,中国人找不着适合的词汇、语感、语境来描绘它,所以当时有个词语叫格义佛教,就是试图把握又弄不明白。虽然这样它有一个效应出现,所有的士大夫阶层越弄不明白,我越想把它说说清楚,反而促成了佛法在上层中广为流传,引发兴趣,起到了弘扬的效果。

  
  如果有一天,你的亲人离你而去,如果有一天,悲伤降临,痛苦与别离登门,你将如何面对?《佛陀》中有一个故事,告诉我们生命的真相,让我们了知苦的根源,更让我们明白解脱的关键。在摩揭陀国,有一位刚失去孩子的妈妈,她悲痛欲绝,死死地抱着孩子不肯撒手,不断哀求她碰到的每一个人,救救她的孩子。

  
  很多时候,世人心中难免有这样的疑问,诉说起来的时候都是声泪俱下,说自己是一个特别善良的人,但为何上天总是不能够厚待自己,甚至要折磨自己?或许下面这个故事,会让你有一些感触:在大雄宝殿当中,有一位英姿勃发的少年,在佛前点燃三炷香,跪在佛祖面前至诚祈祷:“愿佛祖护佑我科举得中,金榜题名,报效国家,衣锦还乡。”

  
  孔子是入世的吗?答曰是的,但孔子同时也是出世的,他以自己的方式出世。孔子生活在一个立谈可至卿相的时代。多少国士、游士、策士、辩士,布衣杖策,贸贸然去扣朝堂的门。然后升殿接膝,纵谈天下大事。一言称意,则怀金曳紫,位重公侯。

  
  优波离是佛陀弟子中持戒第一的弟子,他未出家时,年龄大约二十岁左右的时候,还是一个小理发匠。此时正是佛陀成道后的第三年,佛陀回到故乡迦毗罗城的时候,为了剃头理发,大家就介绍优波离。为佛陀理发,优波离受宠若惊,他想到佛陀是大觉者,听说有三十二相,佛陀的头发一定与人不同,他不敢为佛陀理发,

  
  据书中记载:一般人只知道广钦老和尚是参临济禅开悟,不知师是于念佛先得力而后参禅。师于鼓山寺佛七中所见,只能从一外国参访者与师的对话中,略知一二。一位美国博士请教老和尚:佛学书籍中提到的念佛三昧,到底有没有这回事?广钦老和尚是否得过这种境界?

  
  圣严法师2次出家,当过兵、读过博士,观音菩萨竟5次为他显灵。他从小身体病弱,因为观音菩萨显灵保佑,得以存活!13岁时,第一次出家,潜研教理,精苦修持,1949年,他入伍从戎,开始了军旅生涯,直到1960年再次出家为僧!他回忆过往,竟发现,观音菩萨曾5次为他显灵。
  智者大师法名智顗,俗姓陈,生于梁武帝大同四年(公元538年)。智顗的父亲是一位文武双全的经国之才,受到梁湘东王萧绎的赏识,被奉为门下宾客。萧绎就是后来的梁元帝。萧绎称帝后,又拜他为散骑常侍,封益阳侯。据说,智顗的母亲怀孕时,曾梦到五彩香烟萦绕着自己。

  
  万历四十三年七月二日,傍晚,杭州云栖寺丈室内。八十一岁高龄的莲池大师面西而卧,即将入灭。早在半月前,大师即已预知时至。当时,杭城内处处都有大师的弟子。他便前往城中,遍告弟子们说:“我要到其他地方去了。”弟子们面面相觑,惘然莫测,并不知道大师要去哪里。

  
  大德无尽藏比丘尼,俗姓刘,广东韶州曹侯村人。唐高宗龙朔元年(公元661年),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从湖北黄梅禅宗五祖弘忍大师处得法,因为逃避觊觎衣钵的人,一路逃到韶州曹侯村,受到当地儒士刘志略居士的厚待。刘居士的姑姑就是大德无尽藏比丘尼。

  
  鉴真大师可以说是一位菩萨转世的高僧,世俗人说他与佛有缘,他跟玄奘大师有一个相同的地方,就是都是童年出家,算是童年,或者说少年。玄奘大师是十三岁,鉴真大师是十四岁,而且都是破格录取。怎么叫破格录取?就是他的年龄未到,但是他的见识和智慧已经超过了他的年龄,就不用考试了,考试官对他的见识和智慧都非常的钦佩,按照当时朝廷的规定要十八岁才可以通过考试获得出家的资格,他破格十四岁就被录取了。

  
  世间俗人见到个别僧人持戒不严,因为轻视他们而不相信净土,真是大错特错。这就如同因为道士品行不端而轻视老子。因为读书人品行不端而轻视孔夫子。有智慧的人尚且不会因为某人不好或者地位低下而把他正确的言论也否定了,哪里能够因为其徒子徒孙不肖,而轻视遗教之言呢?

  
  无门慧开禅师(1183—1260)是宋代着名高僧,字无门,杭州人。幼年出家,广识经论。于万寿寺崇观参赵州“无”字公案而得悟,绍定二年(1229),为给皇帝祝寿而撰写《无门关》一卷,被誉为禅门三大圣书之一,与《碧岩录》、《十牛图》齐名。

  
  今天我们要说的天衣义怀禅师,就是这样一位菩萨心肠的孩子。他出生就在北宋的一个渔民家庭,是温州人,从小跟着父亲出海打鱼,他就把鱼打上来以后,就把鱼扔给船尾的儿子,让他把这个鱼串起来带回家,今天就有吃有喝了,可是儿子心中不忍,偷偷的就把鱼从船尾给放掉了。

  
  印祖说他刚出家的时候,在做照客的时候,不是六月初六要晒经嘛,在晒经的时候他就得到了一本残本的《龙舒净土文》,还不完整,就看那个残本的《龙舒净土文》产生了信心,所以他就专门念佛。一念佛他马上就受比丘戒,因为他书法写的不错,受戒过程很多需要写的那个事情都交给他来写。

  
  本师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有一城的人都不信佛法,特别顽固,难以教化。佛陀说,这个城市的人跟大目犍连尊者有缘,所以就派大目犍连尊者前去度化他们。这一城的人果然都被大目犍连尊者度化了,全都皈依了佛法。大家就问佛陀因缘。佛陀说,在很久以前,大目犍连尊者过去曾经有一世,是位樵夫,有一次他上山打柴的时候,惊动了无数蜜蜂乱飞。大目犍连尊者就对它们说,你们都是有佛性的,将来我修

  
  清朝末年,江苏常州天宁寺有位冶开老和尚童真出家。这位老和尚在天宁寺十四岁就站在凳子上敲大鱼,还是个小沙弥呢!十六岁当维那,就好像古时甘罗十二岁就被秦王封为上卿一样。普通来说,起码要到二十三、四岁,甚至到三十岁才能当维那,因为那时候的内地丛林,都是千人以上的僧众,是文武英雄豪杰聚会之处,能当个维那确乎不是那么简单的。

  
  良价禅师,唐时会稽诸暨人,二十一岁在崇山受具足戒。他很欢喜游方参访诸山长老,曾于南泉禅师那儿领悟了禅旨,继而又在去严云处将其他疑情参透。大中末年,价师在浓山大弥禅法,到了咸通十年三月廿一的那天,命弟子为他剃发披衣,并且鸣钟聚众,开示毕,便跏趺坐化,奄然往生了。

  
  智者大师在天台教里面,那是了不起的一位大祖师,他的经历都很神奇,善根极为深厚。七岁的时候随着他的母亲到寺院听一位出家人诵《普门品》,一听他就能背下来,甚至七卷《法华经》的经文,宛然地就现在他的心头。
  虚老开悟时参的是什么话头呢?是融镜老和尚教他的“拖死尸的是谁”。何谓“拖死尸”?就是我们这个色壳子,一口气不来就是一具死尸。你一天到晚在那里跑啊、走路啊,是谁在拖着你走。也就是我们看念佛是谁的这个“谁”字。虽然说出来的话不一样,意义都是相通的。

  
  马契西居士对佛法深信不疑,对印光大师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为大师立传,被大师狠狠批评了一顿。针对他到处管闲事,喜欢张罗,朋友又多,大师提醒他:“这实在是修行的一大障碍。你才二十多岁,就这么喜欢结交朋友,整天东家长、西家短,哪儿也少不了你。

  
  在中国历史上,有文武两位圣人。一个是春秋时期的圣人孔子;另一个是读春秋的武圣是关圣皇帝。在这两位圣人身上,德行与天、圣洁与日月同在。所谓古往今来的大师,就是山东的文圣孔子。关公,山西武圣,是历史上最著名的一位。到目前为止,它有着悠久的历史,闻名于世。

  
  曾经为了停止口业,因而三年不说话。有时也为了行常不轻菩萨之行,而普遍地礼拜七众弟子。断绝了一切世俗的妄想,专心忆念西方极乐世界,坚持阿弥陀佛的名号,终身奉行而不中止。

  
  白起(?—前257年),芈姓,为楚白公胜之后,也叫公孙起,号称“人屠”,战国四将之一(其他三人分别是李牧、廉颇、王翦)战国时期秦国名将。郿县(今陕西眉县)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统帅。秦昭襄王时,经宣太后同母弟穰候魏冉举荐,任用白起为将。

  
  有一次世尊在说菩萨修行的种种法门,讲到法身福相无量的时候,有五千人起身顶礼佛陀、绕佛三圈便离开了。当时尊者目犍连心中就想,这五千人不愿意听佛说供养如来三身之法而离开,一定是有什么因缘。所以偏袒右肩合掌恭敬请教佛陀说,世尊,这五千人修行菩萨道,深入如来法藏,超过声闻与辟支佛,为什么听到佛陀讲供养如来三身深义而退却呢?

  
  现在人们常说的命运,指的是一个人的宿命和运气;而按照古代命理学上来说,命和运是不同的,命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先天所赋的本性,是没法改变的。古代人信奉命是人一生之所归,人的命又分为好命、坏命、富贵命和贫穷命等等;但是人的命运终归是个玄学,命不好的人,肯定就会想着怎么去改变自己一生的命,这就有了逆天改命这一说法。

  
  我们今天给大家说的黄龙派下的一位禅师,叫做死心悟新禅师,死尽偷心的死心,悟到新的境界的悟新。这位禅师生来就在他的左边肩膀上长了一块紫肉,有点像咱们说的胎记一样,外相上看特别像披着袈裟。所以很多明眼人都说他是再来人。人很聪明,但是他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特别喜欢辩论,一辩起来就没完没了。

  
  在苏州虎丘园内,有一块顽石,关于它还有一个故事。传说,在晋宋时期,道生法师曾进入虎丘山,把石头聚在一起,对着石头讲《涅槃经》,讲到断除一切善根的人也能成佛时,石头听了也点头。这是成语故事“顽石点头”的出处。后来,这个成语用来比喻道理讲得透彻,说服力强,足以使人信服。

  
  沈善长。号用九,浙江海盐县人。出生后父亲就去世了,于时侍奉母亲很孝顺。生平乐善好施,喜好念佛,持守戒律非常严谨。与舅舅吾芝眉先生一起探究大乘佛法,阐释发扬净土法门。一九一二年秋天,得病,家人为他寻求医生,沈善长阻止之。并回头告诉旁边的人说:“此四大假合的色身,本来就不是我所有的,要医治

  
  五台山位居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是大智文殊师利菩萨的道场。文殊师利菩萨又名妙吉祥菩萨,号称诸佛之母,菩萨之师。为了引领众生,获得妙智慧,妙吉祥,文殊菩萨分身尘刹,随缘化度,并多在五台山应机说法。今日大塔院寺内供奉的文殊塔即为纪念菩萨化身贫女,教化众生而兴建。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这位百丈怀海禅师,他就是规矩法度的制定者。我们现在动不动就叫百丈清规,他对于寺院僧团的组织形式、执事职责,乃至佛事仪轨等等,都有很详细的、系统的并且是极其合理的规定。佛门里面有一句话叫「宁在丛林睡觉,不在小庙办道。」在大丛林里面,这种大的共住规约中,你完全就没有自我的发挥余地。那么对于一个修道人,佛教讲到破我执来讲,是一种最好的生活环境。不晓得诸位有没有听过这样的有趣的事,说在丛林里边告诉你生姜是树上长的,你就认为是树
  在佛陀所有的弟子中,相貌最庄严的,记忆力最强的,要算阿难陀尊者了。关于阿难陀尊者,有著不平凡的一生,他对于当时的教团,以及今日的佛法,都有很深切的影响。阿难陀在他儿童的时代就加入教团,他是和阿那律、跋提等一起出家的,最初释种七王子出家时,阿难陀以最小的年龄,参予其中。

  
  佛教兴旺之后,从四祖道信这里就培养了一支武僧团,惠明禅师就是这个武僧团的首领。他是前陈皇帝的孙子,有的史书里讲他是三品大将,在《坛经》里说他是四品将军,因他本来就是皇族的,所以也有机会亲近到高僧大德,后来就亲近四祖道信大师。

  
  北宋时期,当时有一对夫妻,一般的老百姓在佛前虔诚的祈祷,求菩萨赐给他们一个儿子。那么因为心诚所感,有一天梦见家里就来了一位神僧,把一个孩子就交给他们,并且说什么呢,这是佛陀的儿子罗睺罗。那么这对夫妻听了以后也没啥反应,但是果不其然,不久就生了一个儿子。

  
  历史上流传着许多苏东坡与禅宗高僧们交往的故事佳话,尤其是和佛印和尚之间的往来机锋,大家耳熟能详。这些故事,其中有些是真实的,有些则出于虚构。但有一件事,是全然真实的,却很少被人提及,那就是苏轼和水陆法会的缘分。

  
  这位法师,因行事低调,我们无法得知他具体的生卒年月,生平事迹也几无记载。他给我们留下了一部著作宝典,是关于净土宗的大部头,叫做《宝王三昧念佛直指》。这部论典全篇的文辞当时被很多的僧侣抄写和传颂,因为它太见解精辟,让人心开意解。

  
  宋朝有位文彦博先生,曾经做官做到太师,又被皇上封为潞国公。有一次他到龙安寺设斋供养师父,正当他到大殿礼佛时,忽然间供奉在殿上的佛像因为年久损坏,坠落在地,文彦博就不想再行礼,只是用眼睛瞻仰就走了出来。

  
  笠僧朗,京兆人,他有一次与几位同道应施主的邀请,回来时,行到半途,对同行者说:“你们寺中的衣物似乎是被小偷光顾了。”他们闻听,赶快回去一看,果然有不少东西失窃。自此,大家对僧朗说的话都很相信,而且,他所言说俱无虚妄,都是实语。

  
  疫情四起,八方支援,在日本支援的物资的包装箱上,有八个字,瞬间点亮朋友圈。这八个字出自日本长屋《绣袈裟衣缘》一诗。盛唐时,日本不断遣人来中国学习佛法。天武皇之孙长屋,托遣唐使赠千件袈裟予唐僧人,要求在袈裟边缘皆绣上一首诗:

  
  话说北宋的时候,杭州太守想要迎请一位苏州常住的法师到杭州的承天寺,还有一个叫兴教寺,这两大寺院当时没有住持,便请法师挑一个去住锡。结果要走的时候出状况了,为什么?所有来的人把道路都给堵上塞满了。我们一听误以为说是不是来送别法师的?不是!是来阻碍法师去杭州的。为什么?因为苏州也需要他。

  
  1880年,弘一大师在天津出生。那天,他的父亲在佛堂,诵经念佛。突然,有一只喜鹊衔着松枝飞来,放到产房内,一会儿弘一大师就出生了。他的父亲信佛虔诚,想到树一般都与佛教有关,因为佛是在树下出生、树下成道、树下涅槃的,认为这是佛菩萨送来的佛子,非常开心,买了很多鱼鸟放生。他父亲临终前,把那支松枝交给了他,后来,弘一大师一直随身携带。

  
  这是日本的故事,海边一群孩子抓着一只龟在玩,太郎看了很不忍心,就去劝说,要把牠(龟)放了,可是孩子们不肯,太郎悲心重,就用钱买,把乌龟放生了。这一只龟还在水中不断地回头,好像是在感恩。经过了两三天后,太郎又在海边捡水漂流木,这只龟又来了,跟太郎说,牠回到海龙宫,有说牠被人类一群孩子抓着,有这样的一个人救牠。海龙王说要感恩,要牠有恩要报恩,所以请太郎到海

  
  曾经有个妙庄严王,王后名叫宝应。夫妇俩生有三位如花似玉的公主,大公主名叫妙颜,二公主叫妙香,三公主叫妙英。虽然妙英公主年龄最小,但最善良、最聪明,因此也最讨人喜欢。她五岁能诵经,知道尊重佛法、孝顺父母;她彬彬有礼,谦让、温和,善解人意。人们夸奖她疼爱她,尤其是父王,更把她视为掌上是明珠。
  燃灯古佛之所以叫燃灯古佛,是因为他出生时周身光明如灯。佛教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切佛。谓过去佛为迦叶佛等过去七佛,燃灯佛是过去世诸佛之一,现在佛是释迦牟尼佛,未来佛为弥勒佛。今天,让我们了解一下燃灯古佛的前世今生。

  
  今天是三月八号,网传的女神节。以此因缘故,今天就和大家说一说一位奇女子的事迹。她第一次见佛,就得到了世尊的授记,她究竟是谁呢?佛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的时候,波斯匿王和末利夫人刚刚信法不久,已经在佛法中得到了极大的法益。于是他们二人商量:“咱们的女儿胜鬘,自幼聪明,悟性极高,如果能够见佛闻法,

  
  光阴似箭,感觉才过春节没有多久,一眨眼就到立夏了。为了应应节气,就和大家说说和立夏有关的故事。《五灯全书》中记载:苏州瑞光中舆范禅师,有一次在立夏那天上堂说法时说道:“今天是四月初二,正值立夏节气。只见那万树从中的绿色从鲜嫩渐渐转为暗淡,而那枝头锦簇的繁花也渐渐凋零,

  
  印度曾经有一位王子被人尊称为佛陀,意思是:彻悟宇宙人生真理的觉悟者。公元前六世纪,在今天尼泊尔南部,有一个迦毗罗卫国,生活着一群古印度释迦族人。这个国家的王子乔达摩·悉达多,他有着成为伟大君主的极高天赋,但他在目睹了人类的生老病死后,舍弃了财富与权力,出家修行,寻找生命如何摆脱痛苦的解脱之道。终于在一天凌晨,他降伏了所有的烦恼魔障,大彻大悟。这位王子因此被尊称为佛陀——一位彻悟宇宙、人生真理的觉悟者。后来,人们把他尊称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这儿是五台山脚下的一个村,村里的老百姓年年都有请戏的风俗。您瞧见了吧,戏里的这位金脸儿扮演的便是当地老百姓最为崇拜的对象五爷。传说这五爷是广济龙王的五太子。这位于五台山海拔三千米的广济龙王祠,就是当地百姓专门为他修建的。后来为了更多的百姓上香方便,便把五爷从北台顶上请到了山下的五爷庙里。

  
  这张照片是1860年意大利战地摄影记者菲利斯·比特拍摄的。当时英法联军已经围住了北京城,正把清军丢在城外的火炮调转炮口,对准了古老的北京城。照片上的门楼就是北京城的安定门,而照片远处的高阁就是1860年的雍和宫。这是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雍和宫实景照片,这个瞬间被意大利人定格了。

  
  上个世纪末,有一首歌开始在西双版纳地区流行,传唱至今。这是一首摇滚风格的歌曲,用傣语演唱,歌名叫做《在我的心中》。歌中唱到:祖先留下的传统我们不能忘记。先拜佛祖,再拜经书,还要拜佛爷,佛教要靠我们年轻人传承下去。

  
  台湾北部的基隆港,当年是国民党退守台湾的重要交通枢纽。六十年前,一位年轻僧人跟随国民党军队的僧侣救护队涉海来到台湾。那一年,星云法师二十三岁。青年僧侣们从上海匆匆登船,从此告别了故土。当时的星云何曾知道这是大半生的别离,多事之秋,个人的命运也如惊涛骇浪中的孤舟,载沉载浮。匆促中的决定加之以他的个性,终于奠定了他思与行的底色。

  
  唐会昌五年,也就是公元845年,唐武宗李炎在大文学家韩愈的支持下,发起了一场波及全国的灭佛运动,史称“会昌法难”。这次法难中,毁坏寺庙四万四千六百座,强迫僧尼还俗者二十六万五百人。幽燕八州,唯有一座寺院躲过了这场浩劫。这座寺院就是当年唐太宗李世民下旨兴建的悯忠寺,也就是今天的法源寺。

  
  这是广西桂平一座荒凉的庙宇,庙里只有两位女尼,往注满水的杯中投放硬币是她们的一项绝技。这项绝技不仅需要十分安静的环境,也需要十分安静的内心。祥严与德律,都是在洗石庵出家的女尼,她们现在驻守的寺院名叫寿圣寺。这是寿圣寺的茶叶作坊,师徒俩每天都要在此炒茶,早间采摘的新茶必须在日落前炒熟。

  
  龙树菩萨从龙宫出来后,准备大弘法化。但是弘法需要有因缘,需要有大力之人支持,如果能得到国王的护持,佛法一定能够大兴,所谓“不依国主,法事难立”。于是,龙树菩萨准备去化导一位国王。这位国王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不相信佛法,只相信外道,而且还诽谤佛法。不仅不信,还诽谤,要去度化他就有难度了,不是去给他讲几句法,他就能被感化的,龙树菩萨只能付诸于行动了。

  
  《峨山图志》中有这样一段话:凡伟大民族之历史,每与其山岳有密切之关系。奥林帕斯山之于希腊,昆钦景加山之于印度,关乎中国,何独不然?有五岳名山,亦有佛教圣地。峨眉山,耸立在四川盆地西南边缘,是大峨、二峨、三峨山的总称。北魏时,郦道元《水经注》记载,“去成都千里,然秋日澄清,望见两山相对如峨眉,故称峨眉焉”。由于峨眉山的高度及地理位置的原因,从山脚到山顶就是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峨眉山抚摸星辰,积蓄云雨,神秘无比。据史料记载,西周时期就有高人到此寻仙问道,搭茅建屋,视为峨眉山民间宗教的开始。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qgpp.cc。笔趣阁手机版:https://m.bqgpp.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