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故事_佛教的法器是什么?佛教法器简介
笔趣阁 > 佛教的法器是什么?佛教法器简介 > 哲理故事
字体:      护眼 关灯

哲理故事

  开悟人生!值得静心一看的20个佛教经典故事
  1、泥泞路上。某日,坦山和尚与一道友一起走在一条泥泞小路上,此时,天正下着大雨。他俩在一个拐弯处遇到一位漂亮的姑娘,姑娘因为身着绸布衣裳和丝质衣带而无法跨过那条泥路。“来吧,姑娘,”坦山说道,然后就把那位姑娘抱过了泥路,放下后又继续赶路。

  我们应当拒绝平庸的生活状态
  很久以前,有一位经验丰富而睿智的老师想要向他的一个学生传授获得成功并且快乐生活的秘诀。为了教授这门重要的课程,他决定带着他的学生长途跋涉,去一个最贫穷的山村看一看。最后他们到达了一个偏僻的小村子,在这里两个人看到了一个最为矮小?最为破旧的房子。

  穷人的自尊
  丈夫在一所重点中学教书,我们便住在这所学校里。这天,一个女学生来敲门,跟在她身后的是一位中年人,从眉目上看,显然是女学生的父亲。进屋来,父女俩拘谨地坐下。他们并没有什么事,只是父亲特地骑自行车从八十多里以外的家来看看读高中的女儿。“顺便来瞅瞅老师。”父亲说,“农村没什么鲜货,只拿了十几个新下的鸡蛋。”说着,从肩上挎的布兜里颤巍巍地往外掏。布兜里装了很多糠,裹了十几个鸡蛋。显然,他做得很精心,生怕鸡蛋被挤破。

  金子与镜子
  妻子躺在丈夫身边说:“哎!我说,你爹现在这样我可不伺候了,你看看一转身的功夫又拉满床。”丈夫心烦的翻了一下身说:“这还不都赖你,开始生病就应该送医院,你偏舍不得钱现在倒好……哼!”妻子腾一下坐起来,掀起丈夫的被子嚷嚷道:“你还赖我?你要是有能耐是个百万富翁别说送你爹去医院了,你就是请百八十个特护天天伺候你爹我都没意见。”

  决定你受苦多久的人是自己
  有一位高僧酷爱陶壶,听说哪里有好壶,不管路途多远他都会前往鉴赏,如果中意,花再多钱他也舍得。在他所收集的茶壶中,最中意一只龙头壶。一日,一个久未见面的好友前来拜访,他拿出这只龙头壶泡茶招待他。朋友对这只茶壶赞不绝口,

  猎人与猎狗的故事
  一条猎狗将兔子赶出了窝,一直追赶他,追了很久仍没有捉到。牧羊人看到此种情景,讥笑猎狗说你们两个之间小的反而跑得快得多。猎狗回答说:你不知道我们两个跑的是完全不同的!我仅为了一顿饭而跑,他却是为了性命而跑呀!

  8个值得回味的佛理小故事
  很多佛理故事,都是用简单的生活细节来点醒世人。1、求人不如求己2、一切皆空3、你且看他4、悟性如光5、送一轮明月6、修佛7、心境8、礼物

  提醒别人往往很容易提醒时刻自我却很难
  有个老太太坐在马路边望着不远处的一堵高墙,总觉得它马上就会倒塌,见有人向媾走过去,她就善意地提醒道:“那堵墙要倒了,远着着点走吧。”被提醒的人不解地看着她大模大样地顺着墙根走过去了——那堵墙没有倒。老太太很生气:“怎么不听我的话呢?!”又有人走来,老太太又予以劝告。三天过去了,许多人在墙边走过去,并没有遇上危险。第四天,老太太感到有些奇怪,又有些失望,不由自主便走到墙根下仔细观看,然而就在此时,墙缍倒了,老太太被掩埋在灰尘砖石中,气绝身亡。

  被绑的和尚!
  有一个年轻的和尚在化缘回来的路上被蒙面人绑架了,双手被死死地捆在身后,双脚也被绑得牢牢的,站都无法站起来;后来,眼也被蒙上了,嘴也被堵住了,关进一间湿漉漉的屋子里。

  让心先过去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曾35次创造世界纪录的俄罗斯撑杆跳高运动员布勃卡的教练曾语重心长地对他说:“记住,先让你的心从杆上‘跳’过去,你的身体就一定会跟着一跃而过。”突破心理障碍,才能超越自己。着名心理学大师卡耐基经常提醒自己的一句箴言就是:我想赢,我一定赢;结果我又赢了。
  有一个富翁背着许多金银财宝,到远处去寻找快乐。可是走过了千山万水,也未能寻找到快乐,于是他沮丧地坐在山道旁。一农夫背着一大捆柴草从山上走下来,富翁说:“我是个令人羡慕的富翁。请问,为何没有快乐呢?”

  
  我们在无休止的忙碌中,肩头上的担子也一天比一天沉重。于是,为了生计,为了家庭,为了那个红尘中的角色,便只能理所当然地、全身心地去继续奔波,继续操劳。就像是一匹负重的老马,面对生活这驾笨重的大车,除了使劲拖曳,别无选择。

  
  农民与贵族,都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了援手,却为他们自己的后代甚至国家播下了善种。人的一生往往会发生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有时候,我们帮助别人或感恩别人,冥冥之中自有轮回。

  
  弟子向禅师求教:“师父,有人说我是天才,也有人骂我是笨蛋,依你看呢?”“你是如何看待自己的?”禅师反问,弟子一脸茫然。“譬如一斤米,在炊妇眼中是几碗饭;在饼家眼里是烧饼;在酒商眼中又成了酒。米还是那米。”

  
  一和尚要云游参学。师傅问:“什么时候动身?”“下个星期。路途远,我托人打了几双草鞋,取货后就动身。”师父沉吟一会儿,说:“不如这样,我来请信众捐赠。师父不知道告诉了多少人,当天竟有好几十名信众送来草鞋,堆满了禅房的一角。

  
  调心,可分为四个层次:收心、摄心、安心、无心。收心,是练习舍过去境与未来境,只缘现在境;摄心则将现前境缩小,进一步舍杂念、妄想、昏昧;安心,是将心念安放在方法上,不受身、心、环境各种障碍影响;无心即是心无罣碍,超越一切对立与分别。

  
  佛经里面有一个比喻,很贴切——野狐狸的比喻。说有一只野狐狸夜晚进入一户人家的厨房偷吃。厨房食品很丰厚,它吃得很饱就想睡,就在厨房里面睡着了。这一睡,天亮了,厨房就有人进来,它就逃不出去了。这只野狐狸也有机心,它就假装死了,等人把它抛弃,抛到野外去。

  
  今天,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一只长颈鹿在草原上漫步,踩到了一块玻璃,滑了一下,结果长颈鹿大怒:这是什么东西?它一下就把玻璃踢了出去。玻璃碎了,长颈鹿的脚也因此受了伤,流了很多血。

  
  禅师问弟子:“你觉得是一粒金子好,还是一堆烂泥好呢?”弟子答:“当然是金子啊!”禅师笑曰:“假如你是一颗种子呢?”感悟:这个世间上并没有绝对的好与坏,适合你的,就是最好的。鹰击长空,鱼翔潜底,自然界万千生物,因为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才使世界丰富多彩。

  
  乌鸦有一天嘴里叼了一块肉,狐狸就走过来赞叹这只乌鸦:“你的歌声如此美妙,我渴望已久地想倾听你一展歌喉,哎呀!希望你给我机会……”这只乌鸦给忽悠蒙了,一张嘴肉掉下来了。原来狐狸不是为了赞叹它,是为了它嘴里的那块肉。

  
  禅师有一个爱抱怨的弟子。一天,禅师将一把盐放入一杯水中让弟子喝。弟子说:“咸得发苦。”禅师又把更多的盐撒进湖里,让弟子再尝湖水。弟子喝后说:“纯净甜美。”禅师说:“生命中的痛苦是盐,它的咸淡取决于盛它的容器。你愿做一杯水,还是一片湖水?”

  
  有一个小乘佛教的僧侣,在静坐上的功夫很是了得,他有个誓愿:便是不迷失在世俗的喜恶中,而这个特殊的僧侣在白骨观修法上有很好的成就。由于僧侣是不能对异性有欲求的,为了与贪欲、欲求分离,因此他们观想人的丑陋、污秽,而这个僧侣在这一方面做得非常好,以此闻名。
  有一个年轻人非常不幸,十岁的时候妈妈就过世了,父亲是开长途车的,孩子自己洗衣做饭活着,七年之后父亲死于车祸,他无依无靠,很可怜,学会了谋生养活自己。20岁的时候他在一个工程事故中失去了左腿,他倔强地用拐杖走路,他拿出全部积蓄办了一个养鱼场,一场洪水将他一生的积蓄和希望一扫而光。

  
  有两个禅寺,同在一个城中,相距不远。每天清晨,两个禅寺都要派个沙弥到市场上去买菜,两个沙弥在市场上撞见时,总免不了要寒暄上几句。一天,两个沙弥又在市场上撞见了,一个沙弥随口问道:“师兄,你到哪里去呀?”“风吹到哪里,就到哪里去。”

  
  人生不离“念”,如果“心”字被“贝”所取代即成“贪”,所以有“人心不足蛇吞象”之说!“贪”就是一个无底的深渊,不管是谁,只要掉进“贪”这个深渊,必定害人又害己。然而扪心自问:日复一日你放下了多少,贪心不灭你造恶了多少,临命终时你带走了多少?

  
  有一回,佛陀对弟子说:“要把自己的心照顾好,不要攀缘;心若不断攀缘,烦恼就难断;以至于轮回六道,苦不堪言!要断除六道轮回的苦,一定要断除攀缘的心。”一位富有的长者听了佛陀的开示后,觉得很有道理,就把这句话放在心里,决心好好修行,不再轮回六道受苦,因此对一切众生,完全没有考虑到好或坏、该做或不该做,只想:不攀缘。从那时起,他对守门人说:“若有乞丐来要东西,你都替我拒绝。从现在开始,我再也不想跟众生结缘了。”

  
  一禅小和尚端着一盘包子来到师父面前说:“师父,小猪包你吃不吃?”师父哼了一下,转头不理他。一禅小和尚又说:“师父,你渴不渴?徒儿给你沏茶。”

  
  拿破仑在一场战斗中与部下失散,生命遭遇危险之际,一位裁缝将他藏起来并成功骗过了追兵。事后,当拿破仑为奖赏他让他提出要求时,不知基于什么原因,这位裁缝竟然只想知道“您面临死亡时是什么感觉”?

  
  有一个年轻的和尚在化缘回来的路上被蒙面人绑架了,双手被死死地捆在身后,双脚也被绑得牢牢的,站都无法站起来;后来,眼也被蒙上了,嘴也被堵住了,关进一间湿漉漉的屋子里。

  
  我们有时候是不是很自私?以自己的喜好去主宰别人的生活,却没有想过别人是不是愿意。而当你懂得理解、尊重、理解时,得到的往往会更多。

  
  这天,到了吃饭时间,大师兄悟修说:“师父,这是您的三个馒头,悟简,这是你的一个馒头。”这时悟简说:“为什么师父跟大师兄都是三个馒头,而我只有一个啊?不行,我也要三个馒头。”

  
  有什么事使你一直坐立不安吗?遇到这种烦心的事情你会怎么办?我们的本来面目是清净无染的,本来就灵动活泼。就像六祖慧能所说的那样:“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有一位高僧酷爱陶壶,听说哪里有好壶,不管路途多远他都会前往鉴赏,如果中意,花再多钱他也舍得。在他所收集的茶壶中,最中意一只龙头壶。一日,一个久未见面的好友前来拜访,他拿出这只龙头壶泡茶招待他。朋友对这只茶壶赞不绝口,

  
  弗洛姆是美国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一天,几个学生向他请教:心态对一个人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他微微一笑,什么也不说,就把他们带到一间黑暗的房子里。在他的引导下,学生们很快就穿过了这间伸手不见五指的神秘房间。接着,弗洛姆打开房间里的一盏灯,在这昏黄如烛的灯光下,学生们才看清楚房间的布置,不禁吓出了一身冷汗。前几天,小微告诉我,她的一个朋友不理她了,我问她是怎么回事,她说朋友管她借钱,她没借,是因为那个朋友花钱大手大脚的,不借给她是希望她能养成节俭的好习惯,可是朋友因此不理她了,这不禁让我想到了一个故事。一位风水大师走了很多路,十分干渴,终于看见一家庄园,他急忙前去敲门讨水喝。

  
  爱因斯坦的父亲和杰克大叔去清扫一个大烟囱。那烟囱只有踩着里边的钢筋踏梯才能上去,于是杰克大叔在前,爱因斯坦的父亲在后,一级一级地爬上去;下来时,杰克大叔依旧在前,爱因斯坦的父亲跟在后面。于是当他们走出烟囱的时候,杰克大叔的后背,脸上全都被烟囱里的烟灰蹭黑了,而爱因斯坦的父亲身上连一点烟灰也没有。

  从前有个人名字叫“恶者”,他剃发出家后常有同门对着他说:“法友恶者来呀!”“法友恶者给我站住!”恶者听了总觉得不是滋味,于是他就去请教一位尊者,看看怎样改用一个吉利、祥和的名字。这位尊者对他说:“我的法友,名字只是一种符号,仅想从名字上得到吉祥是不可能的,我还是希望你用原来的名字,不要随便改。”

  
  有一段时间,弟子感到活得很痛苦,甚是烦恼。师父把弟子带到一片空旷地带,问:“你抬头看看,看到了什么?”“天空。”弟子答。“天空够大吧,”师父说,“但我可以用一只手掌遮住整个天空。”弟子无法相信。只见师父用一只手掌遮住了弟子的双眼,问:“你现在看见天空了吗?”

  
  佛陀问一位在大树下正襟危坐的小和尚:“你说说看,你这样修行,有何心得?”“我修行全是为了学会神通变化的本事,至于什么持戒、布施,我没有半点兴趣。”“神通变化好比树的枝末,持戒、布施好比树的根本。没有树的根本,怎么会有树的枝末?你颠倒了本末关系,危险呀!”

  
  朱先生白手起家,是一个建筑公司老板。虽然目前家大业大,但创业过程并非无风无雨。他很会找地,很会想点子,所在地的政商关系也相当良好,才能耐住建筑业所经历的长时间不景气。朱先生没念过什么书,很希望自己的孩子多读点书,学历高一点。不过,他的独子念的是现代艺术,看来跟家业没什么关系。孩子办展览时缺乏经费,他也都慷慨赞助。

  
  有一次,佛陀到憍萨罗国的首都舍卫城游化,住在城南郊外的祇树给孤独园。这天,来了一位年轻的婆罗门,因为不满他的哥哥随佛陀出家,所以就当着佛陀的面,以激烈的言辞,十分气愤地谩骂佛陀。佛陀静静地听完这位年轻婆罗门的谩骂发泄,然后才反问这位年轻的婆罗门说:“婆罗门!你有没有亲朋好友来你家拜访的经验?”

  
  维摩诘是一位著名的大乘佛教居士,在毗耶离城病了。佛陀派了以文殊菩萨为首的慰问团去探望他,维摩诘抱病跟大家讨论佛法。一部《维摩诘经》基本上就是他跟文殊等探讨佛法的记录。传说一位天女看到维摩诘和文殊在丈室中探讨佛法,妙趣横生,在场的人都听得心花怒放。天女把手中的鲜花频频撒下,顿时花雨飘逸,构成一幅五彩缤纷的图景,把道场点缀得仙境般艳丽和壮观。

  
  傍晚,佛陀像往常一样,在树林中徐徐经行。当他走到那条小河边时,忽然听到了一阵争论声。原来,有几个年轻比丘围坐在沙滩上的一株大树下,热烈讨论着什么。他们太专心了,没有察觉到佛陀的到来,继续争执着:“我还是认为,‘白骨观’在佛陀教授的修行方法中最为重要。”

  阿育王是古印度孔雀王朝著名的弘扬佛教的国王,他为人谦让,颇受百姓拥戴。大臣耶赊见他礼敬比丘,心里总不是滋味,劝谏说:“比丘大多属于贱杂种姓,何必对他们讲什么礼敬呢?”阿育王默然不语。事过两天,阿育王召集全体大臣,下了一道旨令:“你们每人都去找个动物的头,拿到集市上去卖。不过只能找自然死去的动物的头。”随即阿育王又逐一挨近每位大臣,或令找死马的头,或令找死牛的头……

  原野苍茫,道路漫长,烈日炎炎,热风吹拂。为了弘扬宇宙人生的真谛,佛陀率领着一千二百五十名比丘,在两千五百年前的印度大地上不停地游化。这些光头赤脚的出家人艰苦跋涉,默默行进着。他们神态安祥而又坚毅,使得他们的群体愈发显得庄严而且圣洁。

  
  孔子有天外出,天要下雨,可是他没有雨伞,有人建议说:子夏有,跟子夏借。孔子一听就说:不可以,子夏这个人比较吝啬,我借的话,他不给我,别人会觉得他不尊重师长;给我,他肯定要心疼。理:和人交往,要知道别人的短处和长处,不要用别人的短处来相处和考验,否则就会友谊不长久。
  有一天,目犍连的弟子和阿难的学僧在一起谈话,二人相约同声赞颂经呗,看谁唱诵最好、最妙、最胜。这件事情被其他比丘看到,并且把这件事情告诉佛陀,佛陀就叫另一位比丘,去把这两个人请到讲堂来。当两人来到佛前,向佛陀礼座之后,佛陀就问:“你们是不是彼讨论要共诵经呗,比赛什么人最胜最妙?”二人同声回答:“是的,佛陀!”

  
  在一个村子里有一个年轻人,这个年轻人极其优秀,可是他有一个致命的缺点:经常对别人出言不逊。他的父母和朋友总是劝他,他总是说:“这有什么大不了的,不就是几句话么,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然后依然我行我素。一次村子里来了一位禅师,年轻人对禅师说了一句很不尊敬的话,别人批评这个年轻人,年轻人振振有词地说道:“不就是几句话么,我向他道歉不就可以了吗?”

  
  俗话说:“欲速则不达。”做人做事还需忍耐,步步为营。凡是成大事者,都力戒“浮躁”二字。只有踏踏实实的行动才可开创成功的人生局面。急躁会使你失去清醒的头脑,在你奋斗的过程中,浮躁占据着你的思维,使你不能正确地制定方针、策略而稳步前进。

  
  人们常说:自助者天助。一个人只要相信并充分依靠自己的力量,自立自强,便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世界上真正能拯救和帮助自己的人只有自己。佛印禅师与苏东坡同游灵隐寺,来到观音菩萨的像前,佛印禅师合掌礼拜。苏东坡忽然灵机一显,砖头问佛印:“人人皆念观世音菩萨咒,

  
  从前在山中的庙里,有一个小和尚被要求去买食用油。在离开前,庙里的厨师交给他一个大碗,并严厉地警告:“你一定要小心,我们最近财务状况不是很理想,你绝对不可以把油洒出来。”小和尚答应后就下山到城里,到厨师指定的店里买油。在上山回庙的路上,他想到厨师凶恶的表情及严重的告诫,愈想愈觉得紧张。小和尚小心翼翼地端着装满油的大碗,一步一步地走在山路上。

  
  有个很出名的画家,有一天他想画佛和魔鬼。但是在现实中找不到他们的原形,他的脑子里怎么也想像不出他们的样子,所以很着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去寺院朝拜,无意中发现了一个和尚,他身上的那种气质深深地吸引了画家。于是他就去找那个和尚,向他许诺重金,条件是他给画家作一回模特。

  
  一个年轻人千里迢迢找到燃灯寺的释济大师说:“我只是读书耕作,从来不传不闻流言蜚语,不招惹是非,但不知为什么,总是有人用恶言诽谤我,用蜚语诋毁我。如今,我实在经受不住了,想遁入空门削发为僧以避红尘,请大师您千万收留我!”

  
  从前,有一位将军,一直困惑于三个问题,于是装扮为一名平民,自行上山去找禅师以求得开解。当将军找到禅师的时候,这位禅师正在菜园里挖地,于是将军道:“我有三个问题请禅师开导,一是做事最好的时间是什么时候?二是共事的最重要的人是谁?三是在每个时间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禅师没有回答,只是继续挖地。将军见其年老瘦弱,便接过锄头替他挖地,说:“如禅师无以回答,请告诉,我好返回。”

  
  在一座深山之中隐藏着一座寺庙,在这座古刹中,有一处僻静的小屋,寺众和香客都对这间小屋敬而远之。原来,这间小屋不但阴冷潮湿,而且时常闹鬼,使来往挂单(投宿)的客僧不能安心修行。一天,有一位客僧前来挂单,所有的客房都已住满了,小和尚只好将他安排到那间小屋里,并对他说:“传说这间屋子里有鬼,经常出来吓人,你一定要当心啊!”

  
  唐未五代时期,群雄逐鹿,硝烟四起,当时的闽王名叫王审知。他为了收容人心,祈求江山永固,也为了忏悔滥杀无辜的恶业,开始笃信佛教。他曾创下剃度两万人的壮举,并先后拜请雪峰义存、鼓山神晏、武夷扣冰诸大禅师出任国师,为其开示佛法,指点迷津。

  
  “人心不足蛇吞象”比喻人贪心不足,就会被自己的欲望所害。原本是从《山海经》“巴蛇吞象”的典故演化而来,但人们却更多的相信这么一个传说:宋仁宗年间,深泽某村,一家母子两人,母亲年迈多病,儿子唤作王妄,三十多岁,没讨上老婆,靠卖柴草维生。

  
  晚清将领骆秉章虽然位高权重,但平日里乐善好施。他手下有一个叫张全的小吏,家境清寒,与身患残疾的老母相依为命。骆秉章得知后,就命侄子每个月都给张全家中送去米粮。一天,侄子向骆秉章汇报完事情正准备离去,骆秉章突然叫住他:“你这月有没有给张全家送去米粮?”侄子一脸诧异地回答:“没有。
  一位老僧坐在路旁,双目紧闭,盘着双腿,两手交握在衣襟之下,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冥思被打断。打断他的是武士嘶哑而恳求的声音:“老头,告诉我什么是天堂!什么是地狱!”老僧毫无反应,好像什么也没有听到。但渐渐地他睁开双眼,嘴角露出一丝微笑。武士站在旁边,迫不及待,犹如热锅上的蚂蚁。

  
  以前有位居士,在一座古寺里修行。一段时间后,他心中生疑,怀疑自己选择学佛这条路对不对呢?怀疑自己有没有修行的天分?怀疑是否真有佛的境界?他也怀疑寺里的出家人──看他们每天似乎都很悠闲、无所事事,到底有没有在修行、懂得多少道理?有一天,他走出古寺,看到一头牛被绳子绑在树干旁。它想要离开,可是挣脱不了,便一直绕圈圈。他心想,可以用这件事当题目来考一考寺里的老师父。

  
  古时候有一位证到阿罗汉果位的修行人,住在深山中保任。山脚下的村落里,有一位七岁神童,由于他宿世的善根,小小年纪就体会到人世的无常与短暂,一心想探究生命来自何处?归向哪里?于是辞别母亲,出外寻师访道。当他来到深山时,巧遇阿罗汉,便请求阿罗汉收他为弟子。

  
  有个弟子去见他的师父。师父问他:“你最近怎么样?”他说:“我的心总是非常沉重。”然后徒弟就开始诉苦,讲他不欢喜什么、什么事不舒服,半小时过去了,师父一言不发,始终安静地听着。等到他快讲完的时候,师父说:“可以了,不要再说了,我先出去一趟,等我回来,我们再继续说。”然后拿了一张白纸,让他托着跪在佛前。

  
  一天早上,父亲做了两碗荷包蛋面条。一碗蛋卧上边,一碗上边无蛋,端上桌。父亲问儿子吃哪碗?“有蛋的那碗。”儿子指着碗说。父亲说:“让我吧!孔融七岁能让梨!你都十岁了!”儿子说:“他是他!我是我!不让!”

  
  有两只蚂蚁非常不幸,误入玻璃杯中。他们慌张地在玻璃杯底四处触探,想寻找一个缝隙爬出去。不一会儿,他们便发现,这根本不可能。于是,他们开始沿着杯壁向上攀登。看来,这是通向自由的唯一路径。然而,玻璃的表面实在太光滑了,他们刚爬了两步,便重重地跌了下去。

  
  在一座破旧的庙宇里,有一个小和尚沮丧地对老和尚说:“我们这座小庙只有两个和尚。我化缘的时候,别人都对我恶语相加,经常说我是野和尚,给的香火钱更是少得可怜。今天我去化缘,这么冷的天都没有人给我开门,化到的斋饭也少得可怜。师父,我们寺庙要想成为您所说的庙宇千间、钟声不绝的大寺怕是不可能了。”

  
  在一座寺中有一个小和尚,每天清晨,他要去担水、扫地,做过早课后要去寺后的市镇上购买寺中一天所需的日常用品。回来后,还要干一些杂活,晚上还要读经到深夜。有一天,小和尚稍有闲暇,便和其他小和尚在一起聊天,发现别人过得都很清闲,只有他一人整天在忙忙碌碌。他发现,虽然别的小和尚偶尔也会被分派下山购物,但他们去的是山前的市镇,路途平坦距离也近,买的东西也大多是些比较轻便的。

  
  一天,一位员外要出远门。临走时,交代仆人阿福:“你要好好看门啊,别让我们的驴子、绳子什么的,被偷走了!”阿福说:“您放心好了,交给我就没问题了!”员外走后,阿福一个人觉得很无聊。忽然,屋外传来一阵阵咚咚锵锵的锣鼓声,原来街上要演戏了!阿福高兴地拔腿就往外冲,脚刚踏出门槛,耳边突然响起员外交代的话:“阿福你要好好看家,别让……”苦恼的阿福,搔头想着该怎么办呢?“有了!”

  
  南山雷音寺的住持突然得了重病,请了许多郎中用了好多药都不见好转,后来一郎中建议:“要不试试这种药。”他说出了药的名称。这是一种名贵的药材,须每年春天连花带枝一并采摘,这种药材一株要卖到十多两银子。雷音寺后面的南山里就有,生长在悬崖峭壁上,数量甚少,极难采摘。一位信佛的药农听说此事后心甘情愿献出一枝药材,住持服用后,病奇迹般地好了。

  
  从前,有两位小和尚,一个姓黑,一个姓白。为了拜师学艺,做进一步的修炼,他们讨论各自分开去寻求名师。同时,他们也约定,十年后的今天,他俩一定再回到分手位置的渡船码头,不见不散。岁月如梭,十年一晃就过去了,两人依约回到渡船码头见面。白和尚问黑和尚:“黑老大,你的功夫一定很精进。这十年里,你老兄练就了什么绝活呢?”

  
  周生活贫困,家里经常缺米粮。有一回,他向朋友监河侯借三升小米,监河侯却对他说:“可以啊!不过我家现在没有很多米粮,你稍等一段时间,等我向老百姓收一点税之后,再借你三百两黄金。”听了监河候的话,庄周很感慨地打了个譬喻:“我来您家的途中,听到有鱼儿对我呼唤、求救,我回头一看,看到路上有一个坑洞里的水快干了,那鱼儿希望我能在坑里倒几杯水。”
  佛在世时,有一位波斯王出城巡游。他乘坐在高大的白象上,一群随从围绕其身边。途中,波斯王从远处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走过来,他深怕这位老迈的长者受到惊吓,即吩附身边的随从:“停下来!停下来!”让老人能慢慢地走过来。

  
  一位挑水夫,有两个水桶,分别吊在扁担的两头,其中一个桶子有裂缝,另一个则完好无缺。在每趟长途的挑运之后,完好无缺的桶子,总是能将满满一种桶水从溪边送到主人家中,但是有裂缝的桶子到达主人家时,却剩下半桶水。两年来,挑水夫就这样每天挑一桶半的水到主人家。当然,好桶子对自己能够送满整桶水感到很自豪。破桶子呢?对于自己的缺陷则非常羞愧,他为只能负起责任的一半,感到非常难过。

  
  佛陀就跟他开示说,世间有四件事不能永久保存:第一、“有常者必无常”。就是说凡是存在的任何事物,不可能永远不变,继续保持原貌,它时时刻刻都在变化,本质会慢慢改变,最后就消失。例如我们的身体时时刻刻都在新陈代谢,经过生老病死,最后在这个世间消失;

  
  山里有一座小庙,庙里只有禅师与小沙弥师徒二人。有一天:“小沙弥问禅师,师父,你整天说‘境由心生,一切唯心造,心为人之灵。’那么,人的心究竟有多大?”禅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你闭上眼睛,在心里造一座大山吧。”沙弥真的闭上了眼睛,等了一小会儿,他睁开眼睛说:“师父,我的大山造好了。”禅师又说:“你再造一根小草吧。’小沙弥同样闭目想了一会儿,告诉师父小草造好了。

  
  有一天佛陀和阿难出去托钵,他们所居住的地方和人群聚居的地方有一段距离,当走到树林和乡村交界处时,地上有很多断落的树枝和竹刺,佛陀一不小心脚底刺到断裂的树根,痛彻心肺。弟子们赶快把他扶回居住的精舍中,但佛陀已痛到昏了过去。

  
  很多佛理故事,都是用简单的生活细节来点醒世人。1、求人不如求己2、一切皆空3、你且看他4、悟性如光5、送一轮明月6、修佛7、心境8、礼物

  
  在一个古老的道场,有一个小沙弥,他常年跟随长老修行,侍奉其左右,彼此情如爷孙一般,而长老对他的修为也很满意意。有一天,小和尚心血来潮,忽然问了长老一个问题:什么是佛教?长老慈祥的对他说到:诸恶莫做,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有一位善生长者,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到了世界上最稀有、最宝贵的旃檀香木做的金色盒子。但善生长者并没有把这个价值连城的宝贝私藏起来,而是到处宣扬说:“我要把这宝贵的东西赠送给世间最贫穷的人。”于是,很多贫穷的人蜂拥而至,有乞丐、残疾、孤寡等各种受苦的人,他们纷纷向善生长者讲述自己的不幸和生活的艰辛,想要证明自己就是世间最贫穷的人,以便得到这个值钱的宝贝。但善生长者对每一个前来讨宝盒的人说:“你还不是世界上最贫穷的人!”

  
  一、在一次宴会上,马克吐温与一位女士对坐,出于礼貌,说了一声:您真漂亮!那位女士却不领情,高傲地说:可惜我无法同样来赞美您!马克吐温委婉平和地说:那没关系,你可以像我一样,说一句谎话就行了

  
  一位行者到寺庙中拜谒在这里修行的禅师,希望禅师能够解开他心中的疑惑。行者问道:“禅师,人的欲望是什么?”禅师看了一眼行者,说道:“你先回去吧,明天中午的时候再来,记住不要吃饭,也不要喝水。”尽管行者并不明白禅师的用意,但还是照办了。

  
  梅花鹿是一个不善于交朋友的动物。它的朋友很少,日子过得单调乏味,十分痛苦。形成强烈对比的是,角马左右逢源,朋友如云,过得快活极了。梅花鹿决心想办法改变自己。它想拥有许多好朋友。于是,有一天梅花鹿便向角马讨教交友的秘诀。角马对梅花鹿说:“我最近要组织几场联欢会,

  
  老和尚带着小沙弥出门行脚,无论行走在广阔无边的丛林,或翻山越岭,老和尚都逍遥地走在前面,小沙弥背着行李紧跟在后,一路上两人相互照应,彼此为伴。小沙弥走着走着,心想:难得人身,但短短几十年生命却必须经历生老病死、受六道轮回之苦,真苦啊!不过,既然要修行,就要立志当菩萨救度众生;因此我不能懈怠,要赶快精进才行!
  佛在世时,有一位频沙王,是佛陀的大护法,他有位很好的朋友弗迦沙王。一天弗迦沙王派使者送了一座金塔莲花座给频沙王,频沙王觉得这份礼物不但庄严华丽,而且也非常宝贵,于是恭敬的把这份重礼供养佛陀。佛陀也欢喜接受了。

  
  有一年,我和老板在珠海过关去澳门的时候,被一个乞丐扯住了。乞丐身强力壮,一副不给钱不让你走的样子。那个时候我23岁,年轻气盛,顿时非常气愤,和他倔住了。我当时的态度是:你这是抢钱还是乞讨?你还这么年轻,不知道自己去赚钱啊?就算你扯住了我,我也不会给你钱!

  
  有一个富翁背着许多金银财宝,到远处去寻找快乐。可是走过了千山万水,也未能寻找到快乐,于是他沮丧地坐在山道旁。一位农夫背着一大捆柴草从山上走下来,富翁说:“我是个令人羡慕的富翁。请问,为何没有快乐呢?”农夫放下沉甸甸的柴草,舒心地揩着汗水:“快乐很简单,放下就是快乐呀!”

  
  有一个聪明的年轻人,很想在各方面强过别人,他尤其想成为有大学问的人。可是,许多年过去了,他的其他方面都不错,可学业却没有什么长进。他非常苦恼,他去向一位大师请教。大师说:“我们登山吧,到山顶你就知道该怎么做了。”那山上有许多晶莹的小石头,

  
  从前在印度,有一个生性非常悭吝的人,不要说叫他布施,就是叫他开口说出“布施”这两个字,他都觉得非常困难,因为在他心里,根本没有一丝一毫布施他人的意愿。他后来遇见了佛陀,从佛陀的教化中知道了布施的功德,可是由于心性悭吝,还是无法布施。佛陀先叫他右手拿一把草,叫他想象把右手当自己,左手当别人,

  
  有只小老鼠,觉得自己太渺小了,特别希求最伟大的东西。有一次,它抬头一看,天空广阔无垠,就觉得天是最伟大的,于是对天说:“你是不是什么都不怕?我这么渺小,你能给我勇气吗?”天告诉它:“我也有怕的,我最害怕乌云。

  
  1获得胜利的方法故事:有人用玻璃把一条蛇和一只青蛙在水池里隔开。开始时,蛇要吃青蛙,它一次次冲向青蛙,却一次次撞到了玻璃隔板上,它吃不着。过了一会,蛇放弃了努力,不再朝青蛙冲去。当玻璃隔板被抽

  
  一天,老和尚坐在寺庙里。傍晚时分,弟子们静静地坐在他的身边,听老和尚开示。老和尚看着弟子们,慈祥地说:“世界上有四种马:第一种是良马,主人为它配上马鞍,套上辔头,它能日行千里,快如流星。尤其可贵的是,当主人一扬起鞭子,它见到鞭影,便知道主人的心意,迟速缓急,前进后退,都能够揣度得恰到好处,不差毫厘。这是能够明察秋毫的第一等良马。

  
  刚工作不久的徒弟满腹委屈地回到师傅身边,抱怨道:“公司的人什么都不懂。您说,我整天跟一群什么都不懂的人在一起,怎么工作?”师傅默默地将徒弟带进一间房子。房间的窗户被厚厚的布帘遮住,里面漆黑一片。师傅打开一盏灯,房里变得明亮起来。师傅问:“你能找到这盏灯的光辉吗?”徒弟觉得奇怪,反问道:“这房里不都是这盏灯的光辉吗?”师傅又接连打开三盏灯,房里顿时变得更加明亮。师傅说:“你现在还能找到第一盏灯的光辉吗?”徒弟这下傻眼了。

  
  瀑布,是江河走投无路时创造的奇迹。心里痛苦得过不去,仍然坚持继续走下去,走着走着奇迹就出现了。佛学院的一名禅师在上课时把一幅中国地图展开问:“图上的河流有什么特点?”“都不是直线,而是弯弯的曲线。”“河流为什么不走直路,偏要走弯路呢?”

  
  有一个人爬到树上看热闹,结果热闹没看完就打起瞌睡来,身体一晃,他就醒了,醒来继续看,不久又打起瞌睡,好几次眼看就要掉下来了,非常危险。有人看见他,就嘲笑说:“那个人真傻,

  
  老梁家里有一个黄瓷盖碗,是件传家宝。最近等钱用,想出售。消息传出后,有古董商找上门来,拿在手里端详了半天说:“嗯,货是好货,可惜碗盖有个缺口。”老梁说:“给个痛快话儿,你能出多少钱?”古董商说,若是碗盖没有缺口,这个碗能值十万元,
  一、金子好还是烂泥好高僧问:你觉得是一粒金子好,还是一堆烂泥好呢?求道者答,当然是金子啊!高僧笑曰,假如你是一颗种子呢?理:这个世界上并没有绝对的好与坏,适合你的,就是最好的。二、

  
  逃避不一定躲得过,面对不一定最难受;孤单不一定不快乐,得到不一定能长久;失去不一定不再有,转身不一定最软弱。国王有七个女儿,这七位美丽的公主是国王的骄傲。她们那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远近皆知,所以国王送给她们每人一百个漂亮的发夹。有一天早上,大公主醒来,

  
  一头牛不愿再重复着繁重单调由没有自由的生活了。一条狗每天吃不饱,有时主人不高兴了还踢它,它也不愿再给主人看门了。于是,它们俩约好了晚上一起逃出去,到深山旷野里过自由的生活。夜晚,狗如约来到拴牛的树下。狗正准备咬断穿着牛鼻的绳子,可牛却阻止了它。狗奇怪地看着牛:“怎么,你改变主意了?”

  
  小和尚站起来,躺下,躺下,又站起来。禅师见小和尚举止怪异,便问:“你在做什么呢?”小和尚搔搔脑袋,疑惑地问:“当我站起来时,阴影就出现了;当我躺下时,阴影便消失。为什么一个人站着有阴影而躺下没有呢?”

  
  有三个年轻人在旅途中相遇了,于是结伴而行。他们探讨着满足感的话题,由于观点不同,激烈地辩论着,这时,一个老人走了过来。他侧耳听了一会儿,也没听出个所以然,“你们吵什么呢?”他问。第一个站了起来,说:“我这个人什么都喜欢,看见别人有的东西,我也要努力去得到。按理说,我这应该算是一种很积极的态度了,可我每天四处奔波,

  
  这天早上,小和尚发现师父得到了6个馒头,大师兄也得到了6个馒头,只有他自己得到了4个馒头。小和尚觉得太不公平了。师父得6个馒头,他没意见,可大师兄也得6个馒头,不是跟师父平起平坐了吗?不行,不行!于是小和尚找到师父,也要6个馒头。

  
  美国海关有一批没收的脚踏车,在公告后决定拍卖,拍卖会中,每次叫价,总有一个十岁出头的男孩以“五块”开始出价,然后又眼睁睁地看着脚踏车被别人用三十、四十元买去。拍卖暂停休息时,拍卖员问那小男孩为什么不出较高的价格来买。男孩说,他只有五块钱。

  
  一位老师给高三学生布置了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的内容画的是一组漫画:一群人,每个人背着一个超过身高的硕大十字架在埋头赶路。他们走得好辛苦啊。在这些人当中,有一个人开始动脑筋了。他趁人不备,用锯子把十字架的末端锯下去了一截。嘿,明显轻松了许多。很快,他就走到队伍的前面去了。

  
  有一个年轻人,一直得不到重用,他十分的苦闷。为此,他专程去很远的地方找智者询问。他终于见到了智者,年轻人问智者:“命运为什么对我如此不公平呢?”智者没有直接回答他,而是从地上捡了一颗小石子,丢到远处的乱石堆中,对年轻人说:“你去把我刚才扔出去的小石子找回来。”年轻人再乱石堆中翻寻了半天,

  
  许多人忙了一辈子,到头来却一事无成,甚至苦不堪言。原因就是他们从来没有思考过人生什么最重要?他们不明白一些自以为重要的东西,是不是真的有价值?人们追求一些自以为重要的东西,有时候是很盲目的。

  
  完美:小和尚坐在地上哭,满地都是写了字的废纸。怎么啦?老和尚问。写不好。老和尚捡起几张看:「写得不错嘛,为什么要扔掉?又为什么哭?我就是觉得不好。小和尚继续哭:我是完美主义者,一点都不能错。问题是,这世界上有谁能一点都不错呢?

  
  如果没有了解死亡的真理,越老或活得越久,对死亡的恐惧便越多。逃避死亡或渴望长寿不老,都如同痴人说梦一般,如此过活,人生必会被持久的焦虑所扰。因此,如果人生远离生死无常的真理,建立在盲目的企望永恒不变的错误信念上,即使拥有再多的物质条件,我们的生存也成为了无有意识的行尸走肉。
  人非圣人,心存杂念也是合乎情理的;我们无法完全做到心无杂念,但是可以让杂念少些,拥有多些。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一个弟子前去拜见禅师,问道:“师父,为什么我觉得自己这候年来总是没有长进?”禅师笑着说:“先喝杯水吧!”于是就拿起桌子上的茶壶,然后往杯子里倒水。水很快满了,但禅师却仍不罢手,依旧往杯注水。

  
  有一个年轻人去买碗,来到店里他顺手拿起一只碗,然后依次与其它碗轻轻碰击,碗与碗之间相碰时立即发出沉闷、浑浊的声响,他失望地摇摇头。然后去试下一只碗。他几乎挑遍了店里所有的碗,竟然没有一只满意的,就连老板捧出的自认为是店里碗中精品也被他摇着头失望地放回去了。

  
  有一天,知云和尚去参访石头禅师,二人谈兴很浓,说说笑笑不知不觉来到了江边。这时一位船夫正将沙滩上的渡船用力推向江里,准备载客过江。船下水后,沙滩上留下一片被压死的螃蟹虾螺,让人看后心生怜悯。知云看后不禁向石头禅师问道:“请问大师,刚才船夫推船入江,压死不少虾螺,这是乘客之过,还是船夫之过?”

  
  有一位法师在返寺途中,时近傍晚,突然雷声隆隆,天下起了雨。大雨滂沱,看样子短时间内不会停止。“怎么办呢?”他四下张望,所幸不远处有一座庄园,好便能够求住一宿避避风雨。庄园很大,守门的仆人见是个法师敲门,问明来意,冷冷地回说:“我家老爷向来和僧道无缘,你最好另做打算吧!”

  
  有一段时间,弟子感到活得很痛苦,甚是烦恼。师父把弟子带到一片空旷地带,问:“你抬头看看,看到了什么?”“天空。”弟子答。“天空够大吧,”师父说,“但我可以用一只手掌遮住整个天空。”弟子无法相信。只见师父用一只手掌遮住了弟子的双眼,问:“你现在看见天空了吗?”继而师父把话题一转,说:“生活中,一些小痛苦,小烦恼,

  
  某寺举办一个大型佛事活动,邀请我参加。这样的活动准备充足,仪轨极其庄严而隆重。我想,每一个能参加的人,都应感到佛缘殊胜。我需要拍些照片用于宣传。当盛大的仪帐队簇拥诸山长老进入法堂,我和许多居士、信众跟随其后,抢拍镜头。但在法堂门口,我被一个工作人员拦住了,凭我佩带的贵宾证,是不允许入内的。我说明了我的需要,但工作人员表示只能按制度办事。我只好退了回来。

  
  以前,我常常是受一点委屈,就受不了,认为比窦娥都冤枉了。还有的时候,得理不饶人。马老师说,这根本不叫修行人。我不服气,:“修行是做好事,不做坏事,修理个人累劫的坏习气,怎么现在还应该受委屈了,他人的错还要自己承担吗?”师:“真正的修行人,常怀大慈悲之心,哪有委屈的感觉,只要众生能得到利益,只要众生能够离苦得乐,行者受什么都是甘之如饴的。”

  
  只要我们能够变得宁静,让内在的话语跟声音全都静下来,我们就能看清楚,生命里最根本的东西是什么。要看见真理,我们需要一双宁静的双眼。在还没找到这双眼之前就寻求真理的人,其找寻是徒劳的。有一天临济禅师在讲法。他说,“在每个人内在,在每一个身体里,都隐藏着一个无形无名的存在。让光透过身体之窗照耀出来的正是这无名的存在。

  
  有甲乙两人去跟师傅修禅,两个人都很刻苦,但是两个人都觉得很辛苦,因为这两个人有烟瘾。因为师父很严格,所以两个人一直熬着,终于有一天两个人都熬不住了,就约定分别向师父请求准许吸烟。甲先去向师父申请吸烟,结果被师父棒打了一顿。乙后去向师父申请吸烟,结果师父批准。甲觉得奇怪,为什么师父会偏向乙?

  
  生命是一个缘生的历程。有过去的因,还得有现在的缘才能成立一切现象。因是种,缘是环境;有因而无缘,种子无从发展成丰硕的果实来。人生就是一个因缘不断互动的过程,缘一错过就不再出现。所以生活的策略是随缘。随缘表示不可以在生活历程中裹足不前。生活是现成的,环境际遇是不能挑剔等待。待机而动往往是虚掷光阴,蹉跎岁月。生活必须是随缘成长,随缘实现的;任何等待都在破坏生的成长和完整性。

  
  佛陀说过一个寓言故事。一位年轻的商人从远方返家,发现自己的房子不但被土匪洗劫一空,而且被烧毁了。在房子的断垣残壁之外,有一小具尸体,他以为那就是他小儿子的残骸。他不知道自己的儿子仍然活着,他不知道烧了房子之后,那些土匪把他的儿子掳走了。在慌乱无比的情况之下,这位商人深信自己看见的那一小具尸体就是他儿子。他捶胸痛哭,不断地拔着自己的头发。不久他就开始进行火化的仪式。

  
  朋友振振有词:“可是这里是首都呀,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呀,不该成为全国的楷模吗?”我不擅长辩论,只好乖乖闭嘴,事实求是地讲,北京上下班高峰期,抢座现象的确比较普遍。有的人路程很远,全程站着非常很累,自然希望占个座,并且坐着看书刷手机也方便。上地铁时,大多数人都是自觉排队的。但是无法避免少数人站在队伍的侧面插队上车的现象,或是排在后面的人向前拥挤的现象。这样,原本排在前面的人就不甘示弱,于是一起争先恐后地向里挤,受伤事件时有发生。
  其实,在人生的长河里,每个人都活得很辛苦,每个人都有着这样的失意或那样的挫折;要活,要吃,要穿,便要去找工作,去挣钱,去养活自己也养活家人;要等着评职称,晋级,涨工资,分房子;要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琐事,还要应对高考落榜、下岗失业、病痛折磨等等不测。然而这一切并不可怕,因为终有一天这些都会成为过去,我们会迎来新的生活。可怕的是也许有那么一天,我们对生活失去了热情,那样我们的日子就会忧伤,生活就会没有亮点,一切就会索然无味。

  
  宋徽宗喜欢书画,并且有很深的造诣。一天,他问随从:天下何人画驴最好?随从四处打听,匆忙中得知一位叫朱子明的画家有驴画家之称,即召他进宫画驴。得知被召进宫是为皇上画驴时,朱子明吓出一身冷汗。他

  
  有一天,石霜和楚国禅师正在筛米。被他们的师父灵佑禅师看见了说:“这是施主的东西,不要抛撒了啊!”“我们并没有抛撒呀?”石霜答到。灵佑禅师在地上捡起一粒米,说:“你看,这是什么”石霜哑口无言。

  
  有位名人,曾对我讲了一个故事──有一天,他的朋友跟他说:“生死很可怕,随时都有变化,不一定能让我们有个完整的生涯规划,谁都不知道自己到底能活多久,但是人们往往订下很长远的计画。其实错了,我要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因为我觉悟到人生无常。”

  
  一天,弟子们和禅师一起在田里插秧,可是弟子插的秧总是歪歪扭扭,而禅师却插得整整齐齐,就像是用尺子量过一样。弟子们感到很疑惑,就问禅师:“师父,你是怎么把禾苗插得那么直的?”禅师笑着说:“其实很简单。你们在插秧的时候,眼睛要盯着一个东西,

  
  有一个小孩,大家都说他傻,因为如果有人同时给他5毛和1元的硬币,他总是选择5毛,而不要1元。有个人不相信,就拿出两个硬币,一个1元,一个5毛,叫那个小孩任选其中一个,结果那个小孩真的挑了5毛的硬币。那个人觉得非常奇怪,便问那个孩子:“难道你不会分辨硬币的币值吗?”孩子小声说:“如果我选择了1元钱,下次你就不会跟我玩这种游戏了!”这就是那个小孩的聪明之处。的确,如果他选择了1元钱,就没有人愿意继续跟他玩下去了,而他得到的,也只有1元钱!但他拿5毛钱,把自己装成傻子,于是傻子当得越久,他就拿得越多,最终他得到

  
  一位从事商品零售业的居士向清净诉苦:近期业务不景气,想扩大规模又缺少资金,贷款迟迟办不下来,心情不好偏偏又牙疼……清净讲了一个故事:有个国王,经常带着他信任的宰相出游。一次打猎时,被国王射中的狮子袭击了国王。在众侍卫的救护下,国王仅受了轻伤,但断了一个小拇指。国王很伤

  
  有句话:否定加否定等于肯定。此所谓:泰极否来。阴盛必阳衰,阳衰必阴盛,阳盛必阴衰,阴衰必阳盛。在《塞翁失马》中,不是有祸福相倚的故事吗?故事说:边塞居民中,有位擅长推测吉凶的老人。一次,他的马跑失到胡人的住地。人们为此宽慰他。那老人说:这怎么就不会是一种福气呢。过了几个月,那匹失马带着一群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为此前来祝贺他,那

  
  有一位信徒在佛殿礼好佛后,便信步到花园散步,碰巧看到园头(负责园艺的僧众)正埋首整理花草,只见他一把剪刀在手中此起彼落,将枝叶剪去,或将花草连根拔起,移植另一盆中,或对一些枯枝、浇水施肥,给予特别照顾。信徒不解的问道:“园头禅师,照顾

  
  行善要趁早,求法要及时,我请问大家:你们在这短暂的人生时空中,是怎么样生活下来的呢?有没有把握时间行善求法?有没有利用空间自利利人?佛经里有个譬喻。有个国王身边经常有左右两大臣,国王喜欢左边的大臣,不喜欢右边的大臣。右边的大臣觉得奇怪,不明白自己何以失宠,只好密

  
  一个小孩喝水,奶奶给了他一个漂亮的玻璃杯。孩子一见就爱不释手,喝完水也紧紧抓着杯子不放。奶奶说:“傻孩子,你抓不住的,抓久了手就松了,把杯子摔碎了。”小孩很执拗:“不,我肯定会紧紧抓住它!”奶奶慈祥地笑了:“就算你能一直抓着,有一天

  
  许多年前,有个求道的年轻人,为了获悉人生的道理,不辞辛劳,长年累月,跋山涉水到各地探访有道之士,寻求答案。时间一天天过去了,他也求教了很多人,但觉得自己一点收获都没有,他很失望。他左思右想,也琢磨不出到底是什么原因。后来,他听一位私塾先生说,在距他的家乡不远的南山里,有位得道的高僧,能解答关于人生的各种疑难问题。于是,他连夜起程,沿途探询这位高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qgpp.cc。笔趣阁手机版:https://m.bqgpp.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