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法器_佛教的法器是什么?佛教法器简介
笔趣阁 > 佛教的法器是什么?佛教法器简介 > 佛教法器
字体:      护眼 关灯

佛教法器

  
  “法器”一语,有两种含义,一种用来指符合修行佛道的条件、能够胜任佛教事业的人,此“器”,即“器量”之义;更多是用来指修行或进行佛事活动的器具、器物,这种概念上的法器,亦称道具、佛具、佛器。广义的法器泛指一切生活用具用物和修道行法的器具用物。狭义的法器仅指用来修道和做佛事活动的器具器物,尤指修法用的

  
  具,就是尼师坛,是卧具,这是法师们有法会或者有活动,或者要作法的时候用的展具。古时候生活比较简单,物品也比较少。印度是热带,所以他就用一块具铺在地上打坐或者睡觉,或者铺在床铺上。这一个是为了保护衣服别弄脏,一个是当床用,当坐垫用。

  
  为什么钵要叫应量器?因为在古代,佛陀在世的时候,出家人拿的钵有大中小三个号码。假如食量比较大的人,他就要拿一个大钵。食量小的人,就拿一个小钵。然后食量中等的,就拿一个中等的钵。所以这个钵它叫应量器,就是应大家食量的大小自己选择一个饭碗。

  
  出家人按照佛的戒律要求,出门的时候手里都要拿一根锡杖,那现在的出家人基本不拿锡杖,这是为什么啦?这其中是有很多原因的。在古时候锡杖它有很多用处。第一个用处,就是要测水里面的浅深。佛陀在世的时候,印度那边恒河等等河流非常多,然后基本上印度的出家人,还有老百姓都是生活在河的两岸,所以每天跟河水接触的频率是非常高的,那要过河的

  
  钟在佛门中具有断烦恼、长智慧、增福寿、脱轮回、成正觉的功效。千佛山有幅对联,其中有“晨钟暮鼓”。我们早上撞钟的时候,还唱诵《叩钟偈》:“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增,离地狱,出火坑,愿成佛,度众生”。晚上撞钟则诵“愿此钟声超法界,铁围幽暗悉皆闻,闻尘清净证圆通,一切众生成正觉。”念这个偈。

  
  有关钵的故事,最脍炙人口的就是金碧峰禅师与玉钵的故事。金碧峰禅师是一位道行高深的行者,他对世间一切都不贪爱,唯独对一只玉钵爱不释手,每回他都会先将玉钵收好,才能安心进入禅定。禅师一入定就是很长的时间,因此在他寿命将尽,阎罗王派遣阴差小鬼前来捉拿的时候,即使小鬼们上穷碧落下黄泉地找寻,

  
  包括引磬在内的种种法器,想要学习时需要具备恭敬的态度。因为法器是龙天耳目,如同军中号令,护法龙天会依号令行事。因此,一般道场初学练习法器时都会在旁边贴一纸说明以示尊重:佛弟子练习法器,请护法龙天勿听。

  
  领众的人,最好在持戒上面是比较清静的,最好是吃素。因为不吃素的人,一张嘴念佛,就有那种秽浊之气,龙天护法都会不欢喜的。如果实在是找不到其他人,那他不吃素也只能说勉强吧。但是希望为了大家共同共修的利益,真正的发一个了生死的心,当然还是尽量的吃素为好,阿弥陀佛。

  
  居士打法器是根据每个寺院的具体情况而定,没有绝对如法不如法之说。当前寺院僧才贫乏,有些人虽然已经出家,但对许多法器并不精通。这时如果有居士熟悉并且能够敲打这个法器,那这个居士穿着海清去打也没有过失。如果说这个寺院有很多法师都能打,有居士去跟法师争抢,这个肯定是不如法的。总之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定。

  
  出家人托钵化缘原是美好庄严的弘法度众行为,但有时在佛教的各种法会、活动、讲座中,乃至在街头、市场中,常见真假不分的出家人出现托钵。或有信徒说「真施主不怕假和尚」,而行布施;然而真正的布施应以般若正见为前导,此类僧俗不辨、善款流向不明,甚或招摇撞骗的恶性化缘,是有损佛教形象的。因此,纵然是布施,亦应做进一步了解。

  
  你若是懂得印度梵文的话,你就知道我在印度的原名了;我的梵名叫做「钵多罗」,中国话的意义叫做「应量器」,「钵」是简略的名称罢了。在原始佛教〔注一〕的时候,大圣释迦牟尼佛和他的弟子们,都是用我做吃饭的工具。每在日中一食的当儿,三五成群的比丘们,都托著我去寻应供的所在。现在的南传佛教,还保存著原始佛教的遗风,而古老的中国佛教,现在除去了在登坛受戒的期中,用我钵多罗吃三顿午饭以外,没有人

  
  凡是住过大丛林〔注一〕或是参观过大丛林的人,都曾见过我「香板」,而且也都叫得出我的名字。人都知道我是打人的东西,提起「打人」两个字,当然人们都表示对我不欢迎和畏惧的。其实,正因为人们对我不欢迎和畏惧,所以几百年来我能维繫了佛教僧团中的规矩和秩序。
  除非是一个麻木不仁的「精神病患者」,谁都应该知道这个娑婆世界上有八苦〔注一〕交煎。任他住的是高楼大厦,吃的是珍馐美味,但是他还是免不了种种痛苦:病啦、死啦,谁能免除呢?因此很多具有聪明头脑的人,不约而同的都来借用我,帮他做念佛的工具,以便早一点能修证成功,一心不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蜡烛有著各式各样的种类,插烛的烛台子也有各式各样的不同。假若你参观过寺院,或是你家中供菩萨祖先的圣像和牌位,那么,你一定也会认识我烛台子。我是由金、银、铜、铁、锡等不同的五金铸造起来的,但也有木头做的,甚至于一条细小的木棍上钉上很多铁钉,也可以当作烛台。

  
  说起我来,人们对我一定不会感到生疏。因为,我并不一定要到清淨庄严的佛寺中才能见到,同时我也不是佛教中专有的东西。在中国,无论大家小户和贫富贵贱的人家,都有我的存生,而我也就一视同仁的普及在社会各阶层,给一切人利用。

  
  说起我来,真是大名鼎鼎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我不单是佛门的法物,即连每一个家中的中堂之上,都会端正的放著我。我有瓷的、瓦的不同,也有铜的、锡的分别。在我的身上,雕刻著各式的花纹,製成各个寺院的名称,小孩子见了我,他也叫得出我的名号。

  
  我记不清我是那一年走进佛教的寺院中来了,好像记得自从马祖创了丛林,百丈立了清规〔注一〕之后,我在丛林中就有了很高的地位。我本是五金之类的铜铸造起来的,我有大磬、引磬的分别。在佛教寺院的法器中,我是犍椎的大王。一切唱诵的起落、快慢、转合,都是

  
  是在好多年前的事了:我的身体本是高山上的常绿乔木,后来给人从高山上砍伐下来,送进了佛具店〔注一〕里,命运在工匠的手里替我安排了,我一变而成了佛教诵经用的「木鱼」。不几天,来了一个穿著方袍圆领的和尚师父,交给店主人不知几个大洋把我带走了,从此我进了一个巍峨堂皇的大雄宝殿,和那些我的老兄老弟引磬〔注二〕、钟鼓等做了伴侣。我终年常醒不睡,先天赐予我的声音非常宏亮,独独的音声像扬子江的流水,又像太平洋的怒涛,我夹杂在很多出家师父们悠扬而宛转的经声和佛号中,分外显得经声肃穆,佛号庄严。我在

  
  我的名字叫做「钟」,从古至今我一直高悬在清净佛寺的大殿角落里。前些日子,一个师父手拿一本《今日美国画刊》在我身旁阅览,恰巧那上面也有一口大钟。我看到了欢喜若狂,因为在每个寺庙中只有著一口钟,所以我都是孤单寂寞的过著日子,一旦我的朋友出现在我的眼前,我怎不欢喜?于是我亲切的向它注视,呵!原来它还是美国的一座「自由之钟」哩!

  
  司打法器的人,要知道「大众慧命,在汝身上」,如果法器司打不如法是有罪过的。所以一场法器敲下来,让大家念的很愉快,就等于指挥、奏乐,全体大合唱一样,大家会感到欢喜畅快。如果敲木鱼的人速度快慢都不合乎大众节奏,不是太快就是太慢,就会扰乱全场的和谐。

  
  戒刀是过去出家人身边必备的道具,如同方便铲一般,有时候看到路边的动物尸体,就可以用它来帮助埋葬。有时候,戒刀则有防身的作用,因为过去的出家人外出行脚,经常会到偏远的山野地区,遇有紧急状况时,也可以用它来防止恶人的侵犯。

  
  有把手的香炉称「手炉」、「柄香炉」或「提炉」,通常是在拜忏时使用;上面插一炷香,可以拿著到各个佛前、殿堂礼佛。或者如「瑜伽燄口」法会时,大和尚要放燄口,要祷告、祈愿,持手炉就很方便了。

  放在托盘上用手捧著的炉,称「传炉」。大和尚要出堂,要到三宝殿等堂口去礼拜,侍者就要把大和尚亲用的炉,即法堂的炉请出来,到各个堂口去礼拜,这也表示恭敬。这个炉是大和尚要拈香时,用他的炉上香;或者今天不是大和尚,而是别处的堂主、首座要拈香,也是用传炉来表示特殊的敬意。

  
  禅堂里执行规矩的木板称「香板」,是警策之用,如果堂内有人不守规矩,就要打香板警告。比如,坐禅时老是打瞌睡,香板就要把他叫醒;或者有人违犯规矩、扰乱大众,就要处罚多少香板。香板是由方丈、首座、西堂、后堂、堂主、维那、知客、纠察等职事持用,依使用目的也有不同的名称,如:
  也不一定。锡杖在过去,是比丘必备的持用物之一,行走道路时,可以驱赶毒蛇、虫害;或到村落乞食,振动锡杖可以让人知道。到了后世,才成为一种象徵性的法物。如出家人受三坛大戒,一定有一个「传锡杖」的程序,由戒师传授锡杖给戒子。为什么呢?因为出了家以后要行脚、云游,要走山路、要到远处,一根锡杖可以保护自己,让野狗、狼之类的动物不会来侵犯。而且有了锡杖,也显得庄严、威风。

  
  如意,原本是印度古代的爪杖,形状像云朵或手掌,是用来搔背止痒的。到了中国,就成为一般的持物,象徵吉祥。在佛教里,如意演变为法师说法及法会时,拿在手上的法物。手里拿著如意,代表吉祥如意,也代表合掌、代表庄严,表示向对方行礼,手上拿著如意,就代表了恭敬。

  
  地藏菩萨手持锡杖,振开地狱之门,意喻振开众生执著的意思。幽囚、关闭是痛苦的,一旦地狱之门振开,大家就得解脱、得自在了。

  
  自古以来,寺院每于晨昏都会敲钟击鼓,由于早晨先敲钟后击鼓,夜晚先击鼓后叩钟,所以有「晨钟暮鼓」之说。钟响,代表醒来了、觉悟了;暮鼓咚咚,表示偃旗息鼓,大家应该要休息。钟鼓,也就代表早晚作息的意思。现今的寺院,在大殿前的左右两侧多建有钟楼、鼓楼,分别安置钟和鼓,称为「左钟右鼓」。

  
  出家人四处云游行脚,来到深山野外时,总要留意是不是有豺狼虎豹、毒蛇害虫出没。那么,锡杖随身,就可以用来防身,保卫自己。或者外出乞食时,振动锡杖,让施主远远地就知道有人来应供;或者路程遥远,东西拿不动了,锡杖也可以用来挑担;或作为协助年老体弱者行动之用。尤其行脚时,如果在路上看到动物的尸体,还可以利用它来就地掩埋,这也是一种慈悲的体现。所以,锡杖对于一个外出行脚的出家人,是有很大功用的。

  
  金刚杵有降魔的意思。原为古代印度的武器,由于它的质地坚固,能够击破各种物质,因此以「金刚」之名冠之。一般到寺院里,山门口总会供奉一尊笑容满面的弥勒佛;进入山门后,来到四天王殿,则会见到手持金刚杵的韦驮菩萨。这个意思是说,平时我用慈悲来摄受你,但是当你顽强,我不得办法的时候,只有用金刚降魔杵,以力来折服你,这是所谓「爱的摄受,力的折服」之意。

  
  念珠的功能是计数用的。因为有的人初学念佛,还不习惯计数,经常会说:「哎呀!我念佛不晓得念了多少句?」如果有个念珠为依据,那么一天念一百零八句,或是念多少句,就容易记忆了。念珠种类很多,有十二颗、十八颗、二十四颗……,甚至还有一百零八颗。它们各有代表的意义,例如十八颗的念珠,表示十八罗汉;二十四颗的念珠,表示二十四诸天;三十二颗的念珠,表示观音菩萨三十二应身;四十八颗的念珠,表示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一百零八颗,表示一百零八大愿,度一百零八烦恼等

  
  念珠最早的由来,出自《木子经》里,佛陀教导波流离王「若欲灭烦恼障报障者,当贯木子一百八以常自随,若行若坐若卧,无分散意,称佛陀、达摩、僧伽名,……若复能满一百万遍者,当得断除百八结业,……永断烦恼根,获无上果。」这里提到以木子做成的串珠,就是佛经里最早记载的念珠。

  
  在法会中,用以领导速度快慢或节奏者,是有关秩序方面的法器。在一个寺院里,大众修行最重要的法器就是大磬。一般课诵或法会进行时,大磬敲打的次数不多,但每敲一次大磬都是一个指示,召示大众这时候要合掌、放掌,应该要快、要慢,应该要停、要起,大磬有很多功用,相当于整个唱诵的领导。

  
  有关「钟」的故事很多,如《缁门崇行录》裡提到,隋代有一位智兴法师,在大庄严寺担任叩钟的职务。由于他叩钟时都虔诚祝祷「愿诸圣贤同入道场」、「愿诸恶趣闻我钟声,俱离苦恼」,而感得地狱道众生脱离恶道之苦。「钟」在佛门的功用,有一首〈叩钟偈〉是这么写的:「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钟声能发人深省,一直以来,晨钟暮鼓不但为修行人所重视,一般社会上的人到了过年,也要撞头钟、敲钟,认为这是「幸福钟」。甚至美国过去独立的时候,也要敲纪念独立的纪念钟,以昭告「我们美国独立

  
  在这片大地里,何处不是生命呢?牛皮已经成为物质,牛也已经不知到何处去,只留下这个骨头、皮,甚至在藏传佛教里,还有很多是以人骨做成念珠或法器法物,他们也没有想到这个是生命,它们到底是从生命而来的一种有价值的东西,可以作为有意义的纪念物。

  
  钵为比丘六物之一,又称钵多罗、钵和兰等,为如法之食器,应受人天供养所用之食器,又为应腹分量而食之食器,故又译作应器、应量器。钵的形状:呈矮盂形,腰部凸出,钵口钵底向中心收缩,直径比腰部短。
  据传,有一次佛陀召集僧众,人虽然来的很多,但却先后不一,不能准时到达。于是佛陀就说,应该击打犍椎也就是木钟来通知众人。可是由于人多声杂,大家仍然听不见击打犍椎的声音。佛陀就又说,那就应该敲击大鼓。大鼓声重传远,这样一来,僧众们就能按时到达了。这样,鼓就加入了佛家的生活之中,无论什么活动,都是要击鼓为令的。特别是在早起和夜寝时,规定以钟鼓声作为号令,统一时间,统一行动,这就有了“晨钟暮鼓”的成语。

  
  佛教的慈悲博爱,比任何宗教都较为宽宏深切。佛陀的教诫,不但不准弟子们伤害任何重大的生灵,就连那生水中的微细至极、目力不见的小虫,也要弟子们衷心护惜。为了这一原故,所以在佛教的律仪中,制定了比丘用水,须先用‘滤水囊’过滤的训谕。

  
  一、钟:寺院为报时、集众所敲打的佛教法器、依其用途分为梵钟与唤钟两种。二、鼓:有羯鼓、鱼鼓、云鼓、摇鼓、金鼓、石鼓、悬鼓等、依其用途可分为:斋鼓(食时所用)、浴鼓(浴时所用)及诵经、梵呗等所用之鼓、今之寺院,常见于大殿前的左右两方建钟鼓楼,分别安置钟、鼓,称为“左钟右鼓”、又寺院每于晨昏击钟敲鼓,以警行者当勤精进,慎勿放逸,称为“晨钟暮鼓”。

  
  凡是用来庄严、唱诵、伴奏的乐器,如钟鼓、钟板、铛铪、鱼鼓,都称为「法器」。法器的功能主要是报时集众、警策精进,除此之外,也是一种伎乐供养,道场的庄严。法器相当于一个寺院的时间表,让一天的作息井然有序。如果法器司打不如法,就会扰乱大众,司法器的人应该抱持「宁动千江水,不动道人心」的心态自我警惕。

  
  ‘烛台’是插放蜡烛,以便点燃照明的用具。它是佛案上的三种必备供具—‘三具足’之一。所谓‘三具足’,就是‘香炉、花瓶、烛台’等三物不可或缺之义。‘烛台’一对,应该配合‘花瓶’,各各放置‘香炉’两旁。印度古时候,都向佛前奉献油灯。后来蜡烛应世,‘烛台’可能是从‘灯台’的模式,略加改造而来。

  
  ‘禅板’从前也叫做‘倚板’,它是坐禅时安放两手、或作为靠身之器。靠身用的‘禅板’,必须用绳索缚定在床面的横绳上,使其斜度适宜,能够随意起倒倚靠。这种‘禅板’,多半是用在绳床上的。禅林象器笺‘器物门’说:‘禅板者:倚板也,上头穿小圆穴,此名向上一窍。盖此穴贯索,缚著绳床背后横绳,令板面斜,以靠身也。……然今时夏月,横安膝上,“定印”乎其上,或支颐,与助老同用而已。……’

  ‘禅趜’是坐禅时警醒昏睡者的一种用具,其状如球。在禅堂中,见有昏睡之人,用它抛触其身,使之精神振作。又十诵律中说:‘有比丘众中睡,佛言:听水洗头。若故睡不止,听以趜掷。……’另外在智度论中,也曾提到‘禅趜’。—智度论说:‘菩萨供给坐禅者:衣服、饮食、医药、法杖、禅趜、禅镇。令得好师教诏、令得好弟子受化。与骨人令观、与禅经令人为说禅法。如是等三十七助道法因缘’。

  ‘禅镇’也是坐禅时用来警睡的器物。十诵律中略说:‘若有比丘在大众中,昏沉好睡;得用水洗头、或用趜掷之令醒。假如仍然昏睡不止,佛说得用禅杖调治。若还不能清醒,则须使用‘禅镇’调治了。(语译)所谓‘禅镇’,究竟是如何呢?—释氏要览说:‘禅镇:木板为之,形量似笏。中作孔,施纽串于耳下。头戴,去额四指。坐禅人若昏睡,头倾则堕。以自警’。

  
  ‘灯笼’是围罩灯烛之具。它可以保护灯烛不被风来吹熄,又可以防止蚊蛾之类,不被灯烛烧伤。‘灯笼’的来源,据毗奈耶杂事略说:‘缘在室罗伐城,如世尊言,夜闇诵经者,彼诵经时,有蛇来至。少年见已,惊慌大唤,唱言:“长脊长脊(蛇)”!凡夫比丘,悉皆惊布。遂令听者,因斯废阙。以缘白佛,佛言:“当可燃灯,以诵经典”。比丘夏月,燃灯损虫。佛言:“应作灯笼”’。—这便是佛教的‘灯笼’的来源。

  ‘幡’:梵语叫做‘波哆迦’,也叫做‘计都’。它是旌旗类的总称,和‘幢、盖’等同是供养佛菩萨、庄严道场的用具。在长阿含经第四游行经、和法华经第二‘信解品’里,都曾提及‘幡’的话题。自后有‘幡’以来,都是著色或绘有龙子等画像的。举例来说:佛般涅槃经卷上有青黄赤白墨的‘五色幢’、陀罗尼集经第三有‘杂色幡’、文殊师利问经卷上‘菩萨戒品’有‘龙子幡’,有部尼陀那目得迦第五说有‘师子幡、莫揭罗幡、龙幡、揭路荼幡、牛王幡’等五种旗旛。以上所说的一些‘幡’,大都是供养佛菩萨的庄严用具。

  ‘盖’本来是防雨防晒用的一种伞具,也叫做‘伞盖’、‘笠盖’。印度国境,处于热带;日光如火,热恼非常。那里的人们,留在户外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用‘盖’来遮蔽阳光,以便减轻曝晒的苦楚。四分律第五十二记载有‘跋难陀比丘,受佛教谕,持大圆盖’之事。有部毗奈耶杂事第六说:‘盖有竹盖、叶盖两种,盖柄长可二肘许’。摩诃僧祇律第三十二说:‘盖有树皮盖、树叶盖、竹盖等三种。’

  
  ‘蒲团’是用蒲草所编造的一种坐具。禅林象器笺说:‘坐物,以蒲编造。其形团圆,故言蒲团’。因为它的形状扁平而圆,所以也叫做‘圆座’。‘蒲’是一种水草,它的品质柔暖,最适合于敷坐之用。埤雅(初名物性门类,宋陆佃撰,共二十卷)中说:‘蒲:水草也,似莞而褊有脊。生于水厔,柔滑而温,可以为席’。
  ‘手炉’是一种可以用手执持、可以在行动中使用的香炉。它的形状,据释氏要览说:‘法苑珠林云:天人黄琼说迦叶佛香炉,略云:前有十六狮子白象,于二兽头上别起莲华台以为炉。后有狮子蹲踞。顶上有九龙,绕承金华。华内有金台宝子盛香。佛说法时,常执此炉。比观今世手炉之制,小有仿法焉’。‘手炉’的质料:有木料的、有玉石料的,也有用钢铜等金属造的。

  
  ‘香’是佛教的供养仪物之一,它具有流布芬芳、消除秽气,驱逐蚊蚋、正念清神、表伸诚敬等作用。—僧史略云:‘香也者,解秽流芬,令人乐闻也。香为信心之使也’。‘香’有‘末香’、‘线香’、‘瓣香’等多种。‘末香’就是香木的粉末。香末可以点燃熏嗅,也可以加入油料,涂抹人身袒露之处,以防虫咬。所以也叫做‘涂香’。

  
  三衣一钵,是出家人的随身之物。三衣,是出家人的基本服,即九条衣、七条衣、五条衣三种袈裟,又称「福田衣」、「百衲衣」,代表出家僧侣的功德、精神,也是出家人的形象表徵,披搭上这种衣才像个出家人。在出家的生活里,工作有工作服,出众有出众的衣服,行礼时有大礼服,在穿著上,还是有严格的规定。而在印度这个热带的地方,并不需要穿很多的衣服,只要有三衣,就足以维持生活上的穿用。

  初学坐禅的人,两腿不易跏趺靠拢,所以得使用‘禅带’来拘束姿式。禅林象器笺引释氏要览文云:‘禅带,此坐禅资具也。经云:用韦(熟皮曰‘韦’)为之,广一尺八寸,头有钩。从后转向前,拘两膝,令不动故。为乍习坐禅易倦,用此检身。助力故,名善助。用罢,屏处藏之。’

  
  ‘禅杖’是禅门之中,在坐禅时用以警睡之具。释氏要览中说:‘禅杖以竹苇为之,用物包一头。令下座执行;坐禅昏睡,以软头点之’。—用这种‘禅杖’触击禅者,不会感受痛楚,但能苏醒精神,防止座中入睡。

  
  ‘齿木’又名‘杨枝’。它是原始佛教时期,出家人用以刷牙和刮舌的木片。它也是大乘比丘们所应该随身携带的‘十八物’之一。唐代义净大师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说:‘每日旦朝,须嚼齿木;揩齿刮舌,务令如法。盥洗清净,方行敬礼。若其不然,受礼礼他,悉皆得罪’。

  
  佛教里所说的‘灯明’,就是‘明灯’;也单称做‘灯’。所谓‘灯明’,就是点燃灯火,以取光明之义。古时代的‘灯’,都是用‘盏’盛油,投‘炷’点火的‘油灯’。灯盏(灯碗)的质料,是用金、银、赤铜、瓷、瓦等物做的。灯炷(灯心)则是用白毯花、新毯布(毛布类)、或新净的布缕、线索等物做的。灯盏的形状:有碗式的、盘式的。有长方形

  
  ‘拂子’也就是世俗间所用的‘拂尘’,它是一种驱逐蚊蝇、拭除灰尘的用具。在老一代的社会里,每见有人使用它。近几十年来,似乎已经绝迹了。辞源中说:‘拂尘:拂子也,所以去尘及蚊虫者。古用尘尾为之,今多用马尾’。尘亦名驼鹿,俗名‘四不像’。(尘:野兽名,其形状为鹿头、驴尾、牛脚、骆驼背。)

  
  滤水囊是出家人的生活用品,用于饮水时过滤水中微生物之用,为器虽小,其功甚大,为护生命故。出家人举凡饮用的水必须经过一块细布过滤,让细小的微生物不进到水中,再把牠们放回清水里继续活命,所以这个滤水囊的用意就是戒杀、放生。

  
  ‘如意’也是佛教的器物之一,它的梵名叫做‘阿那律’。‘如意’的用途,略有二种。一种是为了抓痒而用的,据音义指归说:‘古之爪杖也,或骨角竹木刻作人手指爪,柄可长三尺许。或脊有痒,手所不到,用以搔抓,如今之意,故曰‘如意’。这种‘如意’,也叫做‘痒和子’。

  
  ‘锡杖’属于佛教的道具之类,它是比丘们应该携带的十八物之一。‘锡杖’梵语‘隙弃罗’或‘吃弃罗’。十诵律中又称它为‘声杖’;因为振杖之时,出声如锡,所以称做‘声杖’、‘锡杖’。得道梯橙锡杖经中略说:‘佛告比丘:汝等应受持锡杖。所以者何?过去现在未来诸佛皆执故。又名“智杖”,彰显圣智故。亦名“德杖”,行功德本故。圣人之标帜、贤士之明记、道法之正幢。迦叶白佛:何名“锡杖”?佛言:锡者轻也;倚依是杖,除烦恼、出三界故。锡者明也,得智明故。锡者醒也,醒悟苦空三界结使故。锡者疏也,谓持者与五欲疏

  
  ‘香板’是用木料做的,类似古代的宝剑之形。它的长度和厚度,都有规定的尺码。它是一种维护寺院清规、惩罚违犯律仪的械具。也兼有警策行道、督勉精进的用意。在佛教里不见经传。据传说:是起源于清朝雍正年间江苏扬洲高昊寺的一位和尚的故事。这一则故事是这样的:关于炉香赞中的法器怎么敲
  钟,是寺院报时、集众所敲打的法器。在印度,召集大众时,常常打击木制的犍椎。如(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四记载,在七月十五曰比丘夏安居圆满而增长戒腊的曰子,称为受岁曰,佛陀告诉阿难,在露地上速击犍椎,召集大众。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便以中国固有的钟、鼓等代替了犍椎。

  佛教唱赞时法器打法
  一、钟。钟,是寺院报时、集众所敲打的法器。在印度,召集大众时,常常打击木制的犍椎。如(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四记载,在七月十五曰比丘夏安居圆满而增长戒腊的曰子,称为受岁曰,佛陀告诉阿难,在露地上速击犍椎,召集大众。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便以中国固有的钟、鼓等代替了犍椎。

  佛教早晚课法器怎样敲?
  佛教寺庙早晚课时,排班两边对面站立。转身向上,一声引罄;问询,一声引罄;完毕,转身对面站立。然后,一声引罄,一声铃子(或木鱼、或鼓);再一声引罄,一声铃子(或木鱼、或鼓);再一声引罄,一声铃子(或木鱼、或鼓);转身向上。

  佛教最简单的给法器开光的方法
  简单的办法,祈祷你的本尊(你信心最强的佛菩萨),念诵本尊圣号,发愿祈求他法力加持你的法器,本尊瑜伽(念诵本尊圣号或心咒,手结相应手印或但合掌,心观想本尊生起简单的说就是出现,然后放光现瑞,光照耀法器,同时法器也发出相应的光与本尊融合,但是心里要知道如幻如化非为真实,这段要根据本尊仪轨修持)。念诵念珠加持咒3遍或7遍,给法器吹口气。做你相应的课诵,如念诵经文等等。回向发愿,顶礼本尊,结束。

  佛教的八大法器是指哪八大?代表哪八大菩萨?
  佛教的八大法器其实是指佛教的八种法器,金鱼、宝伞、宝瓶、妙莲、右旋白螺、金刚结、胜幢、金轮就是佛教的八大法器,佛教的八大法器其实是暗喻有关佛教的教义。金鱼是救济众生的教义。宝伞是佛的纯净美德覆盖一切的寓意。宝瓶是盛放灌顶誓水的的瓶子。妙莲是佛教的主要象征,被佛教誉为佛眼。右旋白螺是广及大众的说法,暗喻降魔。金刚结无头无尾,佛教比喻佛之说法无穷无尽,信徒以金刚结象征着接受佛法。胜幢是佛教的一种用以悬挂的装饰品,用珠宝等饰物的是宝幢,用金装饰的事金幢。

  引磬不能随便敲,会招来鬼神吗?
  包括引磬在内的种种法器,想要学习时需要具备恭敬的态度。因为法器是龙天耳目,如同军中号令,护法龙天会依号令行事。因此,一般道场初学练习法器时都会在旁边贴一纸说明以示尊重:佛弟子练习法器,请护法龙天勿听。

  佛教唱赞法器的介绍
  古代的木鱼又称木鱼鼓、鱼鼓或鱼板,其形状、用法均与后世不同。在《敕修百丈清规》卷八《法器章》木鱼条中说:“斋粥二时长击二通,普请僧众长击一通,普请行者二通。”由此可知,古代的木鱼主要用来作为集合僧众的讯号。至于为何而做鱼形,《释氏要览》中说:“今寺院木鱼者,盖古人不可以木朴击之,故创鱼像也。又必取张华相鱼之名,或取鲸鱼一击蒲牢为之大鸣也。”《敕修百丈清规》中说,作鱼形是昼夜精进义:“相传云,鱼昼夜常醒,刻木像形击之,所以警昏惰也。”

  佛教的法器是什么?佛教法器简介
  法器又称为佛器、佛具、法具或道具。就广义而言,凡是在佛教寺院内用于祈请、修法、供养、法会等各类器具,或是佛教徒所携带的念珠、锡杖等修行用的资具,都可称之为法器。就内义而言,凡供养诸佛、庄严道场、修证佛法的资具,即为法器。

  佛教法器有哪些?
  一、钟:寺院为报时、集众所敲打的佛教法器、依其用途分为梵钟与唤钟两种。二、鼓:有羯鼓、鱼鼓、云鼓、摇鼓、金鼓、石鼓、悬鼓等、依其用途可分为:斋鼓(食时所用)、浴鼓(浴时所用)及诵经、梵呗等所用之鼓、今之寺院,常见于大殿前的左右两方建钟鼓楼,分别安置钟、鼓,称为“左钟右鼓”、又寺院每于晨昏击钟敲鼓,以警行者当勤精进,慎勿放逸,称为“晨钟暮鼓”。

  寺庙敲钟击鼓的意义
  自古以来,寺院每于晨昏都会敲钟击鼓,由于早晨先敲钟后击鼓,夜晚先击鼓后叩钟,所以有「晨钟暮鼓」之说。钟响,代表醒来了、觉悟了;暮鼓咚咚,表示偃旗息鼓,大家应该要休息。钟鼓,也就代表早晚作息的意思。现今的寺院,在大殿前的左右两侧多建有钟楼、鼓楼,分别安置钟和鼓,称为「左钟右鼓」。
  佛珠是佛教徒用以念诵记数的随身法具,由于在僧俗间的广泛使用,了解佛珠的起源和意义,会对佛珠生起尊重心,故撰此文以飨读者。佛珠,本称念珠,是指以线来贯穿一定数目的珠粒,于念佛或持咒时,用以记数的随身法具。其梵文原语包括四种意义:

  
  由于香所象征的是美好意含,在佛教中不但以香为重要的供养,也用香来代表诸佛清净法身,或是以香来修持、说法。这篇文章所介绍的,就是与香有关的人物及故事,其中有以香为名号的佛菩萨故事,也有善修香三昧的善知识,以及由于供香而得到福报的故事。以下分别介绍之。

  出版缘起佛法的深妙智慧,是人类生命中最闪亮的明灯,不只在我们困顿、苦难时,能抚慰我们的伤痛;更在我们幽暗、徘徊不决时,导引我们走向幸福、光明与喜乐。佛法不只带给我们心灵中最深层的安定稳实,更增长我们无尽的智慧,来觉悟生命的实相,达到究竟

  
  因为印度地处热带,所以一般人都以为释迦牟尼佛住世时期,僧尼们是不曾穿用鞋子的。其实不然,据禅林象器笺卷下列举鸯掘摩罗经文说:‘如有施主,牛死卖与屠生,转买皮,令人做革屣,许受用著。’又据释门归敬仪说:‘天竺国中,地多湿热。以革为屣,制令服之。如见上尊,即令脱却。’根据这些考证,可以知道:古印度的佛教僧尼们,是准许穿用鞋子的。

  民国以来,我国民间的服式,都逐渐地趋于简便适用了。只有僧尼们的服装,还是那么宽松长大、动作不便。因此,遂有一部份出家人,有意加以改革。太虚大师并且还设计了一种新式的长衣和短衫裤。他所设计的长衣,长度刚刚及膝。领子是用两层布片复迭缝制的。胸前中间开启对襟,纽扣钉在对襟的边缘上。这种长衣,因为是太虚大师所倡导,所以当初都管它叫做‘太虚褂’。不过近些年来,业已普遍地改称它为‘罗汉褂’了。

  
  ‘海青’是我国僧团中主要的服装之一。它的款式:腰宽袖阔,圆领方襟,比较其他衣裳肥大很多。因此,通常也把它叫做‘大袍’。‘海青’这一名词,在辞源里解释它说:‘吴中称衣之广袖者为“海青”。按李白诗:“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盖言广袖之舞,如海东青也。今亦称僧衣曰“海青”。另据星云法师所著无声息的歌唱解释说:‘海青本是雕类的鸟名,生得俊秀文雅,常在辽东海边飞翔,其状类似衫之大袖。因此,把海青鸟名,借来当做大袍的名字’。

  
  ‘袈裟’是梵语,这两个字原本是‘kas!a^ya’,到了晋朝葛洪撰写字苑,才把它改成‘袈裟’了。‘袈裟’又叫做‘袈裟野’、或‘迦罗沙曳’,义译是‘浊、坏色、不正色、赤色’、或‘染色’之义。‘袈裟’是僧尼们的‘法衣’,它是从衣的‘色’而立名的;所以也可以把它叫做‘坏色衣’或‘染污衣’。又因为‘袈裟’的缝制方法,必须先把布料剪成一些碎块,然后缝合起来;所以又可以把它叫做‘杂碎衣’或‘割截衣’。又据四分律第四十和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说:‘袈裟’是由阿难尊者奉佛指点,模拟水田的阡陌形状缝制而成。世田

  ‘印’:又叫做‘印章’、‘印信’、‘印件’、‘印鉴’等等。早在周礼之中,它是被称作‘玺节’的。有关‘印’的起源、名称、规格、类型、字体、刻印规则、印谱等等,在明代陶宗仪所著辍耕录一书中,曾经有过详切的说明。‘印’的用处,在世俗间非常广泛,而且非常重要。无论是官场、商场、学校、社团、或是私人之间,‘印’的使用,都具有证明、信用、鉴别、责任、法律等许多的作用。

  
  ‘界尺’是属于佛教的‘器物’之类,并非‘呗器’。因见有人把它误认为‘戒尺’,所以在此把它介绍出来。‘界尺’是用木料制作的,它的长度和宽度、厚度,不知是否有一定的标准。—三才图会‘器用类’说:‘尺(界尺)以镇纸,锥以刺书’。禅林象器笺‘器物门’说:‘界尺,文具。以画界罫线,肩镇纸幅。与戒尺不同’。从这里考证,我们可以知道:‘界尺’是一种文具,它是画线压纸用的工具。

  
  ‘拄杖’是拄身—支撑身躯之杖,也就是世俗间所用的‘手杖’之类。据毗奈耶杂事卷六说:‘佛在鹫峰山,有老比丘,登山上下,脚跌倒地。佛言:应蓄拄杖’。毗奈耶杂事又说:‘佛听蓄拄杖,有二因缘:一为老瘦无力,二为病苦撄身故’。—这便是佛门中许用‘拄杖’的起源。

  
  ‘戒尺’也是佛教的一种‘呗器’—‘法器’。‘戒尺’也叫做‘尺’,它是用两只木块制成的。两木一仰一俯。仰者在下,长七寸六分、厚六分、阔一寸一分余,下面四边有缕面。俯者在上,长七寸四分、厚五分余、阔一寸,上面四边也有缕面。上木正中竖安木钮一只,钮长二寸五分、高七分,捉钮敲击下木。

  
  铛铪铙钹铛、铪也是佛教赞诵或仪节中所使用的一种呗器。两者配合板眼,庄饰节奏,以为伎乐供养。这两种法器都是使用铜片制成的。铛子的形状有如一只圆盘,直径约四五寸。四边凿有小孔,用细绳把它绑在架子上,而后用一枝小木槌敲击它。架子(铛架)有方形
  辞源中引述说:‘磬:乐器也;以玉或石为之,其形如矩。’—磬又叫做‘銈(金圭也)’。据说‘磬’起源于我国古代,在虞舜时期,它便成为很重要的乐器了。当时的‘磬’,是用玉料或石料琢磨而成的。那些石料,出产于我国泗水(在今山东省境)两岸的深山之中;它的颜色类似漆树,夹杂少许细白的纹理,看上去好像是玉类一般。也有用太湖石去磨制的,不过,这种品质不如泗水的石料坚实而精致。

  
  ‘钟’是佛教的‘犍椎’之一,当初仅仅是作为集众之用的,所以也称为‘信鼓’。—印度在还没有‘钟’的时期,多半是敲击木制的犍椎集众。‘钟’也是报时之器。‘钟’本来只有‘梵钟’和‘半钟’两种;‘梵钟’就是所谓的‘大钟’,又称为‘钓(吊)钟、撞钟、洪钟、鲸钟’等等。‘半钟’的体积只有‘梵钟’的一半高度,所以称为‘半钟’。

  佛法中法器是干什么用的法器(fǎq)又称为佛器、佛具、法具或道具。就广义而言,凡是在佛教寺院内,所有庄严佛坛,以及用于祈请、修法、供养、法会等各类佛事的器具,或是佛教徒所携带的念珠,乃至锡杖等修行用的资具,都可称之为法器。就内义而言,凡供养

  
  佛教寺院中刻有‘佛法僧宝’四个字的大印,叫做‘三宝印’。‘三宝印’的印文:有篆书的、有隶书的、也有梵字的。它的形状:有方形的、有菱形的、也有圆形的;但以方形的印,最为常见。它的面积,大者约有二三寸见方。印的质料,多半是用牛角、木、石、铜、玉等物。

  
  ‘戒刀’也叫做‘刀子’、‘小刀’。它也是大乘比丘们的‘十八物’之一。据十诵律第三十七说:释迦牟尼佛住世时,诸比丘们想要剪裁衣服;因为没有剪裁的工具,有人用手和牙齿去撕,结果竟把衣服扯坏了。因此,佛乃准许比丘们储备刀子使用。不久之后,诸比丘中有人用金银等物打造‘戒刀’,并且有人用珠宝等贵重物品庄饰刀柄;因而很受当时的外道和世俗人们的讥评。佛知道了后,遂又规定不得使用金银宝贝等物制做或是严饰‘戒刀’,只许用骨角铜铁竹苇等物制做。

  
  ‘钵’是梵语‘钵多罗’的略称,义译应该叫做‘应法器’、或是‘应量器’。国人也有称它为‘钵盂’的,这是华(盂)梵(钵)兼用的称呼。在律制上,规定‘钵’有‘体、色、量’等三法,不得违误。第一:它的‘体’质只准使用‘瓦、铁’两物塑铸,不得使用‘金、银、铜、琉璃、摩尼、白蜡、木、石……’等物制做。第二:它的‘色’彩,四分律限用黑、赤两色,五分律限用孔

  ‘板’也是佛教的‘法器’之一,‘板’是报时报事的工具。‘板’为木料所制成;其量度大小,一般来说:板纵一尺一寸、横一尺八寸、厚约二寸,上方切除两角。在板面上,大都写有‘谨白大众: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各宜醒觉,慎勿放逸’等偈语。板的上边中央,贯以绳环,以便悬挂。下边也穿两个小孔,贯以绳索,把持敲击,以免摇动。

  
  ‘铃铎’,乐器名;也叫做‘手铎’、‘手铃’、‘宝铎’、‘风铎’、‘檐铎’。—这些‘铃铎’,各为‘铃’的一种,都是用‘金、铜、铁’等金属所制造的。‘铃铎’的起源,一般都认为是开始行于印度,这一个说法,有佛教的经典可资证明。大般若经第一曾说:‘天花垂盖,宝铎珠幡,绮饰纷纶,甚可爱乐。’又有理趣经说:‘铃铎缯幡,微风摇击。’又宝箧印陀罗尼经说:‘其塔乃七宝所成;上下阶级,露盘伞盖,铃铎轮樘,纯七宝所为。’另外还有千手观音及三十臂弥勒之圣像,各有一手执持‘宝铎’。—

  
  ‘木鱼’是佛教的重要‘法器’之一,古时候称它为‘木鱼鼓’、‘鱼鼓’,或者是‘鱼板’。‘木鱼’的由来,有一种传说,据说:从前有一位比丘,因为他违背了师父的教诫,下一世便转生为鱼类。那条鱼在背上生了一棵树,于风涛激荡的时候,痛苦难忍,以至于流血。后来他的师父从海上经过,怜悯他所受的痛苦,就为他启建了一场水陆法会。所谓‘水陆法会’,就是供养‘四圣’、施济‘六凡’的‘无遮法会’。那位有罪的比丘仰仗那一场‘水陆法会’的

  
  ‘鼓’的名字,在很多的经典中可以看到;例如:中阿含经第二十五苦阴经、金光明最胜王经第二梦见金鼓忏悔品、法华经第四提婆达多品、大般涅槃经卷上、新华严经(八十一卷,实叉难陀译)第十三、五分律第十八等典籍,都曾经提到过‘鼓’。

  所谓‘呗器’,也叫做‘法器’;在经典里,它本来叫做‘犍椎’。五分律说:‘随有瓦、木、铜、铁,鸣者皆名犍椎’。律部的典籍又说:‘但是钟、磬、石板、木板、木鱼、砧捶,有声能集众者,皆名犍椎’。由此可见:‘呗器’原是僧团中集众时的‘信号’,后来才成为诵经礼忏时敲打的‘乐器’。普通的‘呗器’,大致有‘木鱼、梆子、钟、鼓、引磬、大磬、铛子、铪子、铙钹、云板、铃铎……’等类。

  
  一、钟。钟,是寺院报时、集众所敲打的法器。在印度,召集大众时,常常打击木制的犍椎。如(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四记载,在七月十五曰比丘夏安居圆满而增长戒腊的曰子,称为受岁曰,佛陀告诉阿难,在露地上速击犍椎,召集大众。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便以中国固有的钟、鼓等代替了犍椎。佛教法器怎么用佛教的法器法器又称为佛器、佛具、法具或道具。就广义而言,凡是在佛教寺院内,所有庄严佛坛,以及用于祈请、修法、供养、法会等各类佛事的器具,或是佛教徒所携带的念珠,乃至锡杖等修行用的资具,都可称之为法器。就内义而言,凡供养诸佛

  
  “念珠”,也称作“佛珠”、“数珠”、“诵珠”、“咒珠”,昌念佛菩萨圣号或持咒时,用以计数和束心的工具。念珠,梵名叫做“钵塞莫”。根据佛经记载,持有念珠的本尊是毗俱胝菩萨。“毗俱胝”在梵文中,是皱眉头的意思。在佛教中,毗俱胝菩萨代表着大悲者,具有不可抗拒的大威势力。这尊菩萨额上有眼,有四只手臂,左边一手举着莲花,一手拿着净瓶,右边一手结施无畏印,另一手把持的就是念珠。

  
  法器又称为佛器、佛具、法具或道具。就广义而言,凡是在佛教寺院内用于祈请、修法、供养、法会等各类器具,或是佛教徒所携带的念珠、锡杖等修行用的资具,都可称之为法器。就内义而言,凡供养诸佛、庄严道场、修证佛法的资具,即为法器。

  
  古代的木鱼又称木鱼鼓、鱼鼓或鱼板,其形状、用法均与后世不同。在《敕修百丈清规》卷八《法器章》木鱼条中说:“斋粥二时长击二通,普请僧众长击一通,普请行者二通。”由此可知,古代的木鱼主要用来作为集合僧众的讯号。至于为何而做鱼形,《释氏要览》中说:“今寺院木鱼者,盖古人不可以木朴击之,故创鱼像也。又必取张华相鱼之名,或取鲸鱼一击蒲牢为之大鸣也。”《敕修百丈清规》中说,作鱼形是昼夜精进义:“相传云,鱼昼夜常醒,刻木像形击之,所以警昏惰也。”

  
  锡杖,梵文(khakkara),为比丘行路时所应携带的道具,属比丘十八物之一。梵名音译作吃弃罗、吃吉罗、隙弃罗;又称有声杖、声杖、禅杖、鸣杖、智杖、德杖、金锡、杖。其形状分三部分,上部即杖头,由锡、铁等金属制成,呈塔婆形,附有大环,大环下亦系数个小环。摇动时,会发出锡锡声。中部为木制;下部或为錞、鐏、铁等金刚所造,或为牙、角造。

  
  佛前八大法器是指八种佛法器,既散盖(宝伞),金鱼,吉祥瓶(宝瓶),妙莲,右旋白螺,金刚结,胜幢,金轮。简称伞,鱼,瓶,莲螺,结,幢,轮。其名目暗喻有关佛教教义。伞盖寓意佛之净德覆盖一切,金刚界为白盖,胎藏界为赤盖,佛教界将以白红色绢制就之张开伞盖仪仗及供器。

  
  在法器中,有一类是供养佛、菩萨等资具。如香华、灯明、饮食等。根据《陀罗尼经》卷三所说,供具有二十一种。如果不能具足备办二十一种,则略备香水、杂华、烧香、饮食、燃灯等五种也可以。供在佛前的香、华、灯明、饮食等,称为供物,盛装供物所用的盛器则称为供具。

  此类法具,为古代大乘比丘日常生活中所使用之器具,又称为“道具”,一般以“十八物”为主要代表,即古代大乘比丘常随身携带的十八种物。《梵网经》卷下中说:“菩萨行头陀时及游方时,行来百里千里,此十八种物常随其身。”十八物于各经论中所指亦稍有不同,一般所说十八物是指,一、杨枝;二、澡豆;三、大衣;四、七条衣;五、五条衣;衣、瓶;七、钵;八、坐具;九、锡杖;十、香炉;十一、漉水囊;十二、手巾;十三、刀子;十四、火燧;十五、镊子;十六、绳床;十七、经律;十八、佛菩

  
  法器以用途来区分,一般大约可分为庄严具、供佛器、报时器、偕行器及密教法器六种,将禅宗藏密的法器单独提出,共为八种的分类法。1庄严道场的佛具:包括佛坛、须弥坛、幡、盖、经幢等物。2供养用的佛具:包括灯、花、香、香炉、衣

  
  佛教寺庙早晚课时,排班两边对面站立。转身向上,一声引罄;问询,一声引罄;完毕,转身对面站立。然后,一声引罄,一声铃子(或木鱼、或鼓);再一声引罄,一声铃子(或木鱼、或鼓);再一声引罄,一声铃子(或木鱼、或鼓);转身向上。

  
  佛教的八大法器其实是指佛教的八种法器,金鱼、宝伞、宝瓶、妙莲、右旋白螺、金刚结、胜幢、金轮就是佛教的八大法器,佛教的八大法器其实是暗喻有关佛教的教义。金鱼是救济众生的教义。宝伞是佛的纯净美德覆盖一切的寓意。宝瓶是盛放灌顶誓水的的瓶子。妙莲是佛教的主要象征,被佛教誉为佛眼。右旋白螺是广及大众的说法,暗喻降魔。金刚结无头无尾,佛教比喻佛之说法无穷无尽,信徒以金刚结象征着接受佛法。胜幢是佛教的一种用以悬挂的装饰品,用珠宝等饰物的是宝幢,用金装饰的事金幢。

  
  简单的办法,祈祷你的本尊(你信心最强的佛菩萨),念诵本尊圣号,发愿祈求他法力加持你的法器,本尊瑜伽(念诵本尊圣号或心咒,手结相应手印或但合掌,心观想本尊生起简单的说就是出现,然后放光现瑞,光照耀法器,同时法器也发出相应的光与本尊融合,但是心里要知道如幻如化非为真实,这段要根据本尊仪轨修持)。念诵念珠加持咒3遍或7遍,给法器吹口气。做你相应的课诵,如念诵经文等等。回向发愿,顶礼本尊,结束。关于炉香赞中的法器怎么敲
  钟,是寺院报时、集众所敲打的法器。在印度,召集大众时,常常打击木制的犍椎。如(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四记载,在七月十五曰比丘夏安居圆满而增长戒腊的曰子,称为受岁曰,佛陀告诉阿难,在露地上速击犍椎,召集大众。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便以中国固有的钟、鼓等代替了犍椎。

  佛教唱赞时法器打法
  一、钟。钟,是寺院报时、集众所敲打的法器。在印度,召集大众时,常常打击木制的犍椎。如(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四记载,在七月十五曰比丘夏安居圆满而增长戒腊的曰子,称为受岁曰,佛陀告诉阿难,在露地上速击犍椎,召集大众。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便以中国固有的钟、鼓等代替了犍椎。

  佛教早晚课法器怎样敲?
  佛教寺庙早晚课时,排班两边对面站立。转身向上,一声引罄;问询,一声引罄;完毕,转身对面站立。然后,一声引罄,一声铃子(或木鱼、或鼓);再一声引罄,一声铃子(或木鱼、或鼓);再一声引罄,一声铃子(或木鱼、或鼓);转身向上。

  佛教最简单的给法器开光的方法
  简单的办法,祈祷你的本尊(你信心最强的佛菩萨),念诵本尊圣号,发愿祈求他法力加持你的法器,本尊瑜伽(念诵本尊圣号或心咒,手结相应手印或但合掌,心观想本尊生起简单的说就是出现,然后放光现瑞,光照耀法器,同时法器也发出相应的光与本尊融合,但是心里要知道如幻如化非为真实,这段要根据本尊仪轨修持)。念诵念珠加持咒3遍或7遍,给法器吹口气。做你相应的课诵,如念诵经文等等。回向发愿,顶礼本尊,结束。

  佛教的八大法器是指哪八大?代表哪八大菩萨?
  佛教的八大法器其实是指佛教的八种法器,金鱼、宝伞、宝瓶、妙莲、右旋白螺、金刚结、胜幢、金轮就是佛教的八大法器,佛教的八大法器其实是暗喻有关佛教的教义。金鱼是救济众生的教义。宝伞是佛的纯净美德覆盖一切的寓意。宝瓶是盛放灌顶誓水的的瓶子。妙莲是佛教的主要象征,被佛教誉为佛眼。右旋白螺是广及大众的说法,暗喻降魔。金刚结无头无尾,佛教比喻佛之说法无穷无尽,信徒以金刚结象征着接受佛法。胜幢是佛教的一种用以悬挂的装饰品,用珠宝等饰物的是宝幢,用金装饰的事金幢。

  引磬不能随便敲,会招来鬼神吗?
  包括引磬在内的种种法器,想要学习时需要具备恭敬的态度。因为法器是龙天耳目,如同军中号令,护法龙天会依号令行事。因此,一般道场初学练习法器时都会在旁边贴一纸说明以示尊重:佛弟子练习法器,请护法龙天勿听。

  佛教唱赞法器的介绍
  古代的木鱼又称木鱼鼓、鱼鼓或鱼板,其形状、用法均与后世不同。在《敕修百丈清规》卷八《法器章》木鱼条中说:“斋粥二时长击二通,普请僧众长击一通,普请行者二通。”由此可知,古代的木鱼主要用来作为集合僧众的讯号。至于为何而做鱼形,《释氏要览》中说:“今寺院木鱼者,盖古人不可以木朴击之,故创鱼像也。又必取张华相鱼之名,或取鲸鱼一击蒲牢为之大鸣也。”《敕修百丈清规》中说,作鱼形是昼夜精进义:“相传云,鱼昼夜常醒,刻木像形击之,所以警昏惰也。”

  佛教的法器是什么?佛教法器简介
  法器又称为佛器、佛具、法具或道具。就广义而言,凡是在佛教寺院内用于祈请、修法、供养、法会等各类器具,或是佛教徒所携带的念珠、锡杖等修行用的资具,都可称之为法器。就内义而言,凡供养诸佛、庄严道场、修证佛法的资具,即为法器。

  佛教法器有哪些?
  一、钟:寺院为报时、集众所敲打的佛教法器、依其用途分为梵钟与唤钟两种。二、鼓:有羯鼓、鱼鼓、云鼓、摇鼓、金鼓、石鼓、悬鼓等、依其用途可分为:斋鼓(食时所用)、浴鼓(浴时所用)及诵经、梵呗等所用之鼓、今之寺院,常见于大殿前的左右两方建钟鼓楼,分别安置钟、鼓,称为“左钟右鼓”、又寺院每于晨昏击钟敲鼓,以警行者当勤精进,慎勿放逸,称为“晨钟暮鼓”。

  寺庙敲钟击鼓的意义
  自古以来,寺院每于晨昏都会敲钟击鼓,由于早晨先敲钟后击鼓,夜晚先击鼓后叩钟,所以有「晨钟暮鼓」之说。钟响,代表醒来了、觉悟了;暮鼓咚咚,表示偃旗息鼓,大家应该要休息。钟鼓,也就代表早晚作息的意思。现今的寺院,在大殿前的左右两侧多建有钟楼、鼓楼,分别安置钟和鼓,称为「左钟右鼓」。
  头巾指比丘所用之帽子。又称头袖、僧帽、禅巾、菩萨巾。根据《四分律》卷四十记载,佛陀听许比丘天寒头部寒冷头痛时,以毳或劫贝作裹头。除此之外,禁止比丘裹头。《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上中说:“不得著帽为佛作礼。”又说,入室礼师之际,应当脱帽等礼节。

  
  经幢,指刻有经文之多角形石柱,又名石幢。有二层、三层、四层、六层之分。形式有四角、六角或八角形。其中,以八角形为最多。幢身立于三层基坛之上,隔以莲华座、天盖等,下层柱身刻经文,上层柱身镌题额或愿文。基坛及天盖,各有天人、狮子、罗汉等雕刻。

  
  华(梵puspa)音译补逝波。指植物的花,用以供奉佛菩萨。华象徵各种美好的意义,《华严经探玄记》卷一中说华有十种意义:1、微妙义,代表佛陀行德离于粗恶之相。2、开敷义,表德行开敷荣茂,自性开觉之故。3、端正义,表行持圆满,德相具足之故。

  
  衣祴是指法会时盛放散华所用的供养华之器,又称为华筥、花笼、花筥、华箧、华盛等。《圆光大师行状画图翼赞》卷第十中记载:“华笼是散华时所用,以当后竹或铜鍮所作,垂以真红色等停丝,盛以华,随时散供,是仿诸经所谓的衣祴。”形状为直径二五公分的浅皿状,包括竹编或金属网者,或在金属薄板上有花纹透雕者,以及木制、纸胎涂漆制者。

  饮食器,盛放供养佛的饮食之容器,普通常见于家庭佛坛。本来是出于应器,乃是在应器上附以台脚,而脚部下方变宽的形式。通常台脚具有两条或三条的隆起带纹。使用于密教时,以两座为一组。普通在大坛上一面器的两边各置一个。通常不加带纹以外的纹式,但有时在脚或钵的外面也加以纹式。

  
  大鼓(梵名dundubhi)乐器名。打击乐器的一种,又作太鼓。即在中空的木制圆筒上张皮,以供打击的乐器。在佛教古来被做为敲打集众之用。在《有部目得迦》卷八中说:“六大都城诸苾宣等,咸悉来集,人众既多,遂失时候。佛言:应打犍稚。虽打犍稚,众闹不闻。佛言:应击大鼓。”

  
  钹又作铜钹、铜钹子、或铜钵子、亦称铜盘、铙钹等。用响铜所造,其形如圆盘,中央隆起如丸状,中心穿一小孔,系以布缕,两片互击而鸣奏之。在杜氏《通典》中说:“铜钹亦谓之铜盘,出西戎及南蛮,其圆数寸,隐起如浮沤,贯之以韦,相击以和乐也。南蛮国大者,国数尺,或谓齐穆王素所造。”

  
  云版是禅林中为众僧报粥饭时间所击打之器具。以其铸为云形,或于平版上镂刻云形花纹,故称为云版,又称作云板或大版。《禅林象器笺》中说:“云章曰:版形铸作云样,故云云版。(中略)俗事考云:宋太祖以鼓多惊寝,遂易以铁磬,此更鼓之变也,或谓之钲,即今之云板也。”

  澡豆为比丘随身十八物之一,又称豆屑。是指洗涤身体、衣服等污秽所用之豆粉。在《五分律》卷二十六中说:“有诸比丘浴时,出外以背揩壁树木,还入水灌伤破其身。佛言:不应尔。听用蒲桃皮、摩楼皮、澡豆等诸去垢物。”这是说佛陀在世时,有比丘洗澡以水无法完全洗净身体,便以背与树皮摩擦去垢而受伤,佛陀便教其用澡豆去垢。《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十中说:“诸苾刍以汤洗时,皮肤无色,佛言:以膏油摩。彼便多涂腻污衣服。佛言:以澡豆揩之。

  手巾(梵snatra-sataka),比丘所常用的十八物之一。又称拭手巾、净巾,即拭手及脸的布巾。《善见律毗婆娑》卷十四中说:“手巾畜二。”《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下说明手巾的用处:“当用手巾有五事。一者当拭上下头;二者当用一头拭手,以一头拭面止;三者不得持拭鼻;四者以用拭腻污当即浣之;五者不得拭身体,若澡浴各当自有巾。若著僧伽梨时,持手巾有五事。一者不得使巾头垂见,二者不得持白巾,三者当败色令黑,四者不得拭面,五者饭当用覆膝上,饭已当下去。”

  齿木(梵文danta-kastha),指用来磨齿刮舌以除去口中污物之木片。为印度僧团之日常用品,大乘比丘随身的十八物之一。梵语音译惮哆家瑟詑、禅多抳瑟插,双作杨支。关于齿木的由来,《五分律》卷二十六中记载:“有诸比丘不嚼杨枝,口臭食不消。有诸比丘与上座共语,恶其口臭,诸比丘以是白佛。佛言,应嚼杨枝。嚼杨枝有五功德,消德、除冷热涎唾、善能别味、口不臭、眼明。”

  
  漉水囊(梵parisravana),指用来滤水去虫的器具,为比丘六物之一或十八物之一。音译钵里萨寿伐拏、钵里萨哩伐拏,又称漉水袋、漉水器、滤水囊、漉囊、滤袋、水滤、水罗。依《四分律》卷五十二云:“不应用杂虫水,听作漉水囊。”《摩诃僧祇律》卷十八云:“比丘受具足已,要当畜漉水囊,应法澡盥。比丘行时应持漉水囊。”可知比丘受具足戒后,应常携此物,以避免误杀水中的虫类,也合乎卫生原则。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qgpp.cc。笔趣阁手机版:https://m.bqgpp.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